□ 赵爱民
远去的岁月里,有我与李太明局长、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确山县城也完全不是现在的这个模样。我的父亲把他喜爱写作且年少的儿子推荐给这个家庭,想让儿子得到他们的引导和指教。一接触就有一个感觉,那时年轻的李太明、许春洪夫妇,是我当时所见到的最为阳光、正直的人。他们家很具文化氛围,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有正能量的家庭。他们的名叫雪原、中原、秋原的3个子女都还小,一见面都叫我“爱民哥”。这缘分一牵系就是长长远远,一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
往事沧桑,想想与这个家庭的情谊,有太多的感慨。多少时光流过,经历过的有多少人,多少事啊!如大浪淘沙般,交往过的,接触过的,纷纷攘攘,皆过滤沉淀成历史。冷酷的年代里,有这纯粹真诚的情谊便觉得很温暖、很亲切。就说
世间种种,让后辈念念不忘的也不过是这般没有一丝杂念的敬重吧。所以,至今提起故去许多年的他,我还是称之为太明局长。能够想到的,浮现在眼前的,还是他穿着极朴素,待人极谦和,总是与人为善的谦谦君子模样。这是一位仁慈的、善良的好人,也是一位有着很大的智慧、毅力和定力的人,这个人用一生写出了自己生命里的一个善、一个好。我不知道他在工作中、生活中有没有与某人斗过心眼、结过怨,我相信他不会。即使有过,那也是天嫉人妒,责任完全不在他。正如他的18本珍贵日记,本来只是人生和岁月的真实记录,却偏偏在那荒唐年代里,被龌龊的或是愚蠢的人硬是加上荒唐的罪名。
我想以太明局长的几首诗句来引证他的品格。世人大多羡慕做官有权,说起来是追求上进,倒也无可厚非。可太明局长不是这样,让他做官,他实在是做得极不情愿。他的秉性本是“平生好学交往寡,书笔为友喜静雅”,而当时却把一顶小小的“乌纱”套在他的脖子上,很无奈。所以,1979年春节当他听闻“免职之说”时,他写下“天赐良机堪称佳”的诗句,简直有点喜欲狂了,“呼儿上街买爆竹,喜庆来日摘乌纱”。他最欢欣的是做什么?这年的
再以他的一首诗为例,来感受他热爱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吧!1990年教师节他写道:“一生从教育,耕耘在黑板。喜闻铃声响,乐见孩子脸。不争名位利,安贫守校园。不羡家万贯,只怕无英贤。烛光照人路,伏案作春蚕。为国百年计,栽树能擎天。”这就是太明局长,他的善、他的好、他的忠诚、他的勤恳都体现在这字里行间。1995年春,他谢聘财经学校教务科长时,在日记中又写下《落叶颂》,“黃叶原有自芬芳,几度风雨几度霜。而今含笑离枝去,留待新緑报春光。”一语成谶,太明局长含笑离枝去,而这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后一篇日记了。
太明局长去世已经20年了。活着的人也年岁渐长,物是人非,变化多大啊!此后,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认识
愿这善良的一家人,还有我们这些善良的与世无争的人们,去品味静好人生,尽享盛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