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5月25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兰考纪行

发布时间:2015-05-25 08:39:39  

李金光

春末夏初,正是豫东大地麦子抽穗、泡桐花开的时节。

我们2015年春季市委党校县处级进修班的全体学员,来到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接受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追寻当年焦裕禄的足迹,重温焦裕禄感人事迹,领悟焦裕禄精神的实质,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了洗礼。

纪念园里的追念

196212月,焦裕禄同志来到贫困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顽强斗争,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积劳成疾,于1964514因病去世,终年42岁。19662月,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建、周原采写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报道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焦裕禄的英名传遍了全国,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1966年,省委、省政府根据焦裕禄同志生前遗愿和兰考人民的迫切要求,把焦裕禄同志的遗体从郑州革命烈士陵园运回兰考,安葬在兰考县城北部黄河故道里一片沙丘上。焦裕禄从此长眠在他为之奋斗和献身的这块土地上。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焦裕禄纪念园,成为兰考人民拜念他们的好书记的地方。

我们抵达兰考的第二天,在焦裕禄学院简短举行了开班仪式后,集体到焦裕禄纪念园,缅怀我们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

纪念园由焦裕禄烈士陵墓、纪念馆和革命烈士纪念碑三部分组成。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焦裕禄同志的陵墓前肃然站立、敬献花篮,并向墓碑上的焦裕禄遗像三鞠躬,表达我们对这位党员干部楷模的敬仰和追念。焦裕禄纪念馆里陈列着焦裕禄同志的遗物和图片,生动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一生:他出身贫苦,饱受日寇的蹂躏和地主的欺压。解放后,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接受了革命教育,坚定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在党的培养下不断成长进步。他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当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直至献出他宝贵的生命。当我们看到焦裕禄同志家里那床大大小小40多个补丁的被褥、见到他因肝部疼痛用硬物顶出窟窿的那把办公室里的藤椅时,内心无不感到巨大震撼,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睹物思人,更增添了我们对焦裕禄的思念和崇敬。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来到纪念园里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周围苍松翠柏环绕,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主席手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身正面浮雕分别刻有“人民解放军解放兰考” 焦裕禄“访贫问考”和“查三害”的画面,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通体洁白,高大庄严,寓意着焦裕禄同志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兰考大地上、屹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聆听焦裕禄的故事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对焦裕禄的了解,是通过穆青、冯建、周原合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作为一名新闻爱好者,我熟知这篇人物通讯发表后,不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焦裕禄的榜样,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经济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更多更大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他与同时代的雷锋、王进喜等模范人物组成的先进群体,引领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

我曾不只一次地阅读这篇文章,每读一次,都会有一次感动,也会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想。焦裕禄的形象牢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矗立在我的心中,成为引领我前行的旗帜,影响和激励着我不断进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

焦裕禄同志去世51年后,我们来到兰考,走进解读诠释焦裕禄精神的讲堂,来到焦裕禄精神的见证者中间,聆听到更多关于焦裕禄的故事……

给我们讲第一堂课的焦裕禄干部学院教授张冲是土生土长的兰考人、是听着焦裕禄故事长大的60后,她饱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没有空话、套话、官话,而是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许多以前我们不曾了解到的一些焦裕禄的真实事迹。有时讲到动情处,她甚至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几次哽咽,让我们也为之动容。通过她的讲述,我们了解到焦裕禄不仅是一位经过多个地方多个工作岗位历练的优秀领导干部,而且是一位好丈夫,与妻子徐俊雅相濡以沫;是一位好父亲,对他的儿女们既严格要求又疼爱有加,树立了良好家风……焦裕禄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丰满!

张冲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她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们也深深为之触动。她陪来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的某省县委书记班的学员参观完焦裕禄纪念馆,有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看到纪念馆前的长凳上坐着一位农村装束的老大爷,表情十分凝重,想象老人肯定有些难言的苦衷,便走过去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是从乡下到兰考县城看病时来焦裕禄墓祭拜后,让这位县委书记很是动情,表示要为老人做些什么。老人谢绝了这位县委书记的好意。当得知他眼前的年轻人是一位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时,老人随即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可要像焦书记那样,一定要对老百姓好!”让这位县委书记先是感到惊异,继而是醍醐灌顶般的警醒。一定要对老百姓好!这句话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告诫,更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期待……

访谈教学课上,邀请到的三位老人,都是当年和焦裕禄一起工作或在一起劳动过的干部群众。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仍坚持来到课堂,为我们讲述他们和焦裕禄的一些往事。

刘俊生是当年跟随焦裕禄的县委宣传干事。他谈到,焦裕禄很重视新闻宣传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工作的作用,带着他下乡时要求刘俊生要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群众,而看到刘俊生要拍他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照片时,总是被他拒绝,以至于《人民日报》在刊发焦裕禄同志的报道时,竟找不到合适的配发照片,仅有的4张照片,还是刘俊生趁焦裕禄不注意时“偷拍”的。刘俊生还谈到,焦裕禄有一次下乡,见到没有鞋穿一直光脚的社员,回到县里,就让供销社主任把回收来的一些旧布鞋缝补缝补,让人送给那位没鞋穿的社员……

73岁的兰考县城关乡朱庄村魏善民老人,回顾了当年焦裕禄在他们村搞翻淤治沙试点栽种泡桐时与焦裕禄在一起结伴劳动的难忘经历,还向我们介绍焦裕禄在他家吃派饭时坚持给钱和粮票的一些细节……正是出于对焦裕禄的思念和敬重,魏善民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焦裕禄当年栽植的那棵泡桐树,他也成了宣传焦裕禄精神的生动教材。

雷中江是位于黄河岸边的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民,向我们讲述的是他第一次见到焦裕禄的情景。那是1962年的冬天,他们村的一些群众外出逃荒要饭,准备在兰考火车站扒火车。刚到兰考工作的焦裕禄来了解群众外流情况,焦裕禄曾与雷中江有过交谈,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焦裕禄听他说家里老是遭灾实在太穷不得不外出讨饭时,心情沉重地对随行的县委同志说:“这些群众都是我们的阶级弟兄,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没有劝返他们,还嘱咐他们出门在外路上要注意安全,让雷中江他们心中暖暖的……

雷中江老人还激动地给我们讲述:去年3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兰考指导第二批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到东坝头乡张庄村与干部群众座谈,他参加了座谈会。总书记的一番话,他现在仍记忆犹新。总书记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查摆和切实解决我们党员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促使党员干部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他向总书记报告,当年外出逃荒回来后,他跟随焦裕禄治理风沙灾害,是焦裕禄精神的见证者。他当场还向总书记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教育实践活动一抓到底,不要一阵风;二是希望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到群众中去;三是希望中央想办法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当得知我们这批学员是来自驻马店市的党员干部时,雷中江老人最后高声送给了我们这样几句话:“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像焦书记那样,少坐办公室,多到百姓家!”

焦桐下的沉思

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在兰考广种泡桐, 防风固沙。他亲手栽植的那棵泡桐树,已经生长了50多年,仍高高地矗立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前的焦桐广场上。粗壮的树干、巨大的冠幅,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棵泡桐被兰考人民敬称为“焦桐”,是焦裕禄精神的象征,兰考人民心中的图腾。

我们来参观时,焦桐正值盛花期。一串串、一簇簇粉紫色喇叭一样的花朵,缀满了蓬勃舒展的枝头,氤氲着浓郁的芳香,散发在空中,弥漫在我们身旁。我们静立在焦桐树下,听讲解员讲焦裕禄和泡桐树的故事……

焦裕禄是在下乡走访群众时,在生产队的牛屋里,从一位老饲养员那里了解到泡桐树耐盐碱、喜沙土、长势快的特性的。于是,他带领干部群众一面翻淤泥压沙,给大大小小的沙丘贴上“膏药”,一面大量种植泡桐树,在沙丘上“扎针”,泡桐开始大面积在兰考这块脊薄的土地上顽强生长。人们熟悉的焦裕禄在兰考留下的珍贵的4张照片,有两张是和泡桐在一起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泡桐、兰考成为焦裕禄精神的三个符号。

如今,遍布兰考大地的泡桐树不仅改变了兰考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而且成了兰考的一大产业。上世纪70年代,人们惊喜地发现兰考泡桐可以制成古筝、琵琶、扬琴、小提琴等乐器的音板,并且纹路均匀、共鸣好。从此,兰考成为全国乐器定点生产基地,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以泡桐为主的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也在兰考发展很快,“泡桐经济”给兰考带来了显著的增值效应。焦裕禄,不仅用泡桐治住了兰考的风沙,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产业,造福了兰考人民……

轻风吹来,树枝摇动,无声掉落的桐花,回归了大地。我久久地凝视着焦桐,心中却难以平静;焦裕禄在兰考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经过调查研究,收集群众的智慧,找到了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科学办法,给兰考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为兰考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作为党员干部,该如何像焦裕禄那样勤勉工作,创造出让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值得我们思考。

焦桐广场的西侧,矗立的一块巨石上面,雕刻着习近平总书记1990年在福建工作时的诗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我们走过来,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魂飞万里,盼归来,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洒……”在焦裕禄当年工作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在焦桐树下,诵读总书记的诗作,我们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兰考的几天里,我们从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讲堂到焦裕禄纪念园,从东坝头乡黄河故道当年的风沙口到焦桐广场。我们一边走一边听一边看,与给我们诠释焦裕禄精神的专家学者交流,与当地干部群众交谈,让我们收获很多,更加明确了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继承焦裕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践行好“三严三实”,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忠诚、担当、干净的焦裕禄式好党员、好干部,为建设富强、文明、平安、美丽驻马店贡献智慧和力量,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谱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