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东红
驿城区蚁蜂镇子房村一组的张发然,数十年如一日孝敬父母的种种事迹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20多年前,张发然经媒人介绍与同村的凌妮结为夫妻。凌妮临上花轿前,母亲一再叮嘱,要孝敬公婆。你怎样对待公婆,将来孩子就怎样对待你。
张发然夫妇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他们一起下地干农活,勤劳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随着一双儿女的降临,给这个不算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些快乐。可天不遂人愿,2005年秋,张发然的母亲因病瘫痪在床,失去了行走能力。母亲的吃、喝、拉、撒都转移到了床上,需要人寸步不离的照顾,但是张发然的妻子早在半年前就得了糖尿病,这种病不能干重活,不能累着,这可怎么办呢?张发然暗暗咬紧牙关,嘱咐妻子白天照看母亲,他去打零工或到地里干农活。晚上,他就偷偷地把母亲尿湿的床单、弄脏的被褥洗干净。
祸不单行。2006年的一天,父亲突然摔倒在地,肚子疼痛难忍,这可吓坏了儿媳。儿媳急忙给正在打零工的丈夫打电话。张发然匆忙赶回家,把父亲送到蚁蜂镇卫生院,没有查出病因,便又马不停蹄地把父亲送到市中心医院,一检查是胆结石,医生建议马上做手术。
张发然慌忙跑到收费室,用粗糙的手从口袋角里抠出了300元钱,这钱是他赶过来时找工友借的,可是收费处的工作人员告诉张发然需要5000元,这点钱对于手术费无疑是杯水车薪。当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还没有开始实施,妻子的糖尿病每日需吃药,母亲瘫痪在床,各种日常开销巨大。张发然的家庭本来就负担极重,哪还有钱来给父亲做手术呢!焦急和无助使他不由自主地被泪水模糊了眼睛。“不行,我一定要给父亲治病。”张发然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下定决心。
终于等到父亲的病痊愈出院了,他才长出了一口气。可是他刚把父亲的住院费还清,父亲又在干农活时不小心摔倒在地,造成盆骨骨折,从此也瘫痪了。张发然不相信父亲就这样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四处打听可以治疗瘫痪的方法,跑去汝南专治骨折的医院买回膏药贴,每天晚上给父亲按摩,用草药熬水泡脚,就这样坚持了500多个日日夜夜,父亲竟然能慢慢下床走动了。
好日子还没过几天,父亲又患上了严重的前列腺炎,在做手术时发现还有尿结石和膀胱萎缩,为了治疗又花去近万元的医疗费。张发然说,我不怕花钱,可怜的是父亲由于膀胱萎缩需要常年插导尿管,这得遭多大的罪呀!
每隔三五天,他都要带着父亲去十里外的镇卫生院换导尿管。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去的次数多了,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认识了他。医生们感动了,亲自教他如何换导尿管,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换导尿管的活他自己在家就能做了。
伺候二老是张发然和妻子每天必做的功课,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照料家里的10多亩地,有时不自觉地他和妻子就分好了工,他照顾父亲,妻子照顾母亲。前段时间,90多岁的老母亲因病去世了,他和妻子都悲痛不已,邻居劝道,像你们夫妻这么孝顺,你母亲走的时候一定很欣慰,现在更应该照顾好父亲和自己。
张发然白天把父亲挪到院中晒太阳,陪他聊天,晚上再抱回床上,等父亲睡着了两口子才开始忙自己的事情,隔三天换一次导尿管,父亲想吃什么饭,就做什么饭,去集镇上赶集也总是给父亲买点好吃的。
张发然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也讲不出大道理,但他却用质朴的行动为子女、为邻里做了表率,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诉说着他的人生哲理。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双儿女也非常孝顺,在农忙时,洗衣、做饭,给爷爷端饭、洗脸、洗脚。每天干活回家,张发然夫妇总能喝到姐弟俩端来的茶,吃到热乎乎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