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利
时政新闻一直是基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时政新闻报道应采取什么样的报道思路和方式,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一直是改革创新的目标,也是困扰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的难题。据相关统计,在各地时政新闻中,会议报道和各个阶段的时政类新闻报道占新闻类节目一半以上。如今,随着媒体市场的不断扩展,受众的视野也日益开阔,诸如民生类新闻的出现,收视率便节节攀升,基层时政新闻的收视率出现增长有限甚至逐步下降的危险。笔者认为,时政新闻要想成为主打栏目,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只有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在领导新闻和会议时政报道上做文章
基层电视台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搞好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也是人民群众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窗口。因此,会议报道不能以领导为核心,而要以内容为中心。在采写领导活动新闻时,要注意牢牢把握新闻事件“三贴近”,这样新闻信息就能够源源不断。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我们在时政新闻的拍摄、撰稿上,应紧紧围绕“短、实、新”为标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工作中应切忌面孔大同小异,语言雷同,要注意针对性,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决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文字阐述的道理绝不绕弯子。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掩饰问题,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就要富有新意,讲出新意。
在舆论监督上想办法
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该类新闻节目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正视现实,敢于揭露不良现象。在基层时政新闻节目中,除重大会议和重要领导活动外,可以尝试软新闻民生化,对社会现象作冷思考,辩证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矛盾,以敏锐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新闻报道有深度。
做好现场报道 特别是同期声的恰当运用
新闻的特点决定解说文字的长度,电视新闻要求消息短而精、深而活。一般是对新闻做简明扼要的阐述,尽可能用最简短的语言、最快捷的方式表达新闻主题。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对声、画语言的把握上,善于用“细节”活跃语言,用“思维”贯穿抽象语言,将短消息变成信息密集的新闻源。此外,精简导语、倒金字塔文字和画面格式同样适于电视新闻。
在新闻的编排形式下功夫
新闻报道种类众多,应该充分运用现场报道、同期声、“背景”链接、新闻特写等多种形式来深化报道。当然,电视新闻的编排不能理解为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与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及特点,按照宣传报道意图,赋予其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然而,各地的时政新闻,其节目的编排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固定模式,即“主要领导出席的会议或参加的活动——各部门各单位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取得的业绩——某些单位的工作动态,包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众所周知,新闻节目的编排一方面受报道内容的制约,但反过来又对报道的内容产生影响。因此,合乎情理的时政新闻编排,能极大地增强新闻表达能力和影响力。
新闻联播应改变过去领导新闻排序的编排模式,注重头条稿件选择,如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等类型的稿件摆在头条,突出编辑部的意图。要以新颖的提要和标题来抓住观众。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提要的长短、修饰、补充,均要依据当日新闻的价值和作用,灵活运用,切实成为观众解读电视新闻的“利器”。
“新闻立台”是中国电视基本准则,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媒体作为沟通党政与民众的桥梁,要更加注重报道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报道他们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渴望什么,希望政府让他们做什么,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基层执行得怎么样,有没有给民众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基层电视台就应该紧紧围绕“以民为本”,大篇幅报道当地民众的心声,走时政新闻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上蔡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