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5年04月2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记官箴“清慎勤”

发布时间:2015-04-28 08:35:09  

胡殿文

“清、慎、勤”是为官之道,是古代官员的座右铭。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清官。清官共同的特点是“清、慎、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政治家把“清、慎、勤”作为为官箴言。把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的是晋武帝司马炎。据西晋李秉《家诫》载,司马炎对大臣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由于富有哲理和警示作用,后来成为为官者第一箴言。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人称“悬鱼太守”。从此“羊续悬鱼”这个成语成为官员为政清廉、拒绝受贿、道德自律的代名词。在儒家的思想中,“清、慎、勤”是为官之道,能够做到清廉、谨慎、勤政、为民,是为官的一个底线。历史上,恪守“清、慎、勤”的清官很多。比如,范仲淹、包拯、苏东坡、于成龙……可谓代不乏人,史不绝书。 

“清、慎、勤”作为流传最广的官箴,意思是清廉、谨慎、勤勉。 “清、慎、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是“清”。据《清会典》卷十一《吏部》记载,当官如果“不谨”(即不慎),或“疲软无为”(即不勤),其处分都是革职,但尚无身家性命之忧;而“凡官贪者”(即不清),则“特参”。“特参”要比革职严厉得多,自己丢了小命不说,还让祖宗几代蒙羞。

清代自康熙以后,直至清末,都把“清、慎、勤”作为座右铭。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曾经在光绪年间当过湖北崇阳县知县,在《冯友兰传》中介绍崇阳县县衙情况时,就曾经这样写道:“大堂正中,有一座暖阁,暖阁中间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这就是县官的公座公案。暖阁的上边有三个大字:‘清、慎、勤’。”这说明在清末,“清、慎、勤”依然是官员做官的准则。

康熙皇帝认为,治国先治吏,而管好官吏的关键是从廉政抓起。1682年,康熙皇帝应广西巡抚郝裕的请求,写了“清、慎、勤”三个字,并把它分别颁发给各省督抚。1684年,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病世。于成龙的灵柩归葬时,康熙皇帝撰写碑文悼念。在康熙皇帝表彰于成龙的背后,是对“清、慎、勤”的推崇。

崇敬清官、痛恨贪官,激浊扬清、嫉恶如仇,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代清官为今人留下了宝贵政治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人云:“‘清、慎、勤’,三岁孩子道得,八十岁老翁做不尽。”为官者要真正身体力行“清、慎、勤”,必须付出终身的努力。近年来,查出的一些贪官,无不是私欲膨胀、不能自持、把清廉置之脑后所致。贵州省凯里市原市长洪金洲,因收受巨额贿赂受审时,在法庭上对自身腐化堕落作了自我剖析。他说:“本质上是私欲和心存侥幸的人主观造成自己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随着职务的升迁、事业的发展,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让内心的邪恶战胜了理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突破了道德底线、法律底线。”

听到的贪官忏悔录多了,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但私欲膨胀和心存侥幸是共同特征,这也是不清廉、不谨慎的突出表现和思想根源。如果一个官员天天想着当官发财,也就谈不上立党为公、勤政为民了。有时候他的所谓勤政,只不过是另有所图罢了。如今,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贪官,不乏贫寒少年、勤奋青年、辉煌中年,最后却落得个悲惨晚年。这种人若能知道并奉行“清、慎、勤”,又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