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俊 敏
我的老家在罗山县青山乡,是大别山麓的一个美丽小山村。村子坐落在半山坡上,紧挨着一片竹林,村子前面是一条河,水面很宽,清澈透明,在水库的上游。家乡山清水秀,盛产水稻、莲藕,是鱼米之乡。记忆中家乡的春节,简单而快乐,满载着世代相传的希望,如春风一样清新而自然,如山泉一样凝聚在一起,带着亲情渴望着团圆。
每年一进入腊月,回家过年的心就越来越迫切。像驰骋的骏马渴望归奔草原,像远航的船帆翘首停靠的港湾,像成行的鸿雁飞向遥远的南方,如世上万物终究离不开大地的怀抱。无论路途多远,无论寒风雨雪,回家过年是永恒的话题,对家乡的思念永远也说不完。
家乡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贴春联是家乡过年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村里有一位晓通文墨的老先生,字写得很漂亮,每逢过年总被乡亲请到家里写春联。老家的房门较多,大门二门、东西厢房门,有十来个,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连猪圈、鸡窝也要贴的。红纸裁好了,纸墨备好了,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承载着和睦平安;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寄托着五谷丰登。一副副吉祥如意好兆头的春联既有文采又有寓意。看到先生挥毫泼墨,那时的我心里羡慕极了,心想一定也要练好书法,长大后自己写春联。但是,我一辈子也没有练出个样来。听人说写好书法是要有悟性的,我没有这方面的悟性,便与书法无缘了。人怕上房,字怕上墙,春联我也就不敢自己写了。如今每年的春联都是上街买现成的,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不如家乡的老先生写得好看又有意义。
过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要杀猪,村子里一般人家都喂猪,等到过年时宰杀。杀猪的当天,家里要做一大锅猪肉炖粉条,也叫杀猪菜,吃起来真叫香。猪是黑土猪,喂的是麸皮和青菜,喂一年又肥又壮,肉当然好吃,现在花钱都买不来。还要做香肠、火腿、腊肉等,用绳子串起来一块块挂在屋檐下,像一个隆重的舞台,迎接春节的到来。
以前回一趟老家不容易,那时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每次都要先坐火车到信阳住一晚,第二天再坐汽车,下汽车后再步行十几里山路。记得有一年没有买到汽车票,硬是从信阳步行走到老家,二三十公里的路程,是我有生以来步行走得最远的一次返乡旅程,终生难忘。
人真是怪,想当年从农村盼着出来,考大学进城市,现在该有的都有了,但随着岁月的流失,心里越来越发空,觉得什么都不如当年的东西好。梦里时常梦见村前的小河和竹林,正应了许多人常说的,很高兴回到农村生活。应该是人们的心里话。城里车多人挤,空气不好,吵吵闹闹,没有农村空气好又清静。在家乡睡一觉醒来,头脑清醒,格外舒服有精神。在城里要么是睡不着,要么就是睡着醒来头还沉,怎么也不解乏。我也怀念在家乡住的日子,空气中含着水珠,被群山梯田环抱,抬头看见青山,低头可见绿水,真像神仙一般。
再温暖温暖不过一颗心,再熟悉熟悉不过亲人的笑容。好多年没回去,原因是年纪大了,长辈们都已离开了人世,回去没有可看望的人了。由于城镇化建设,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都进城了,这也是农村人世代所盼望的,村里就有给孩子起名叫“进城”的。他们的追求就是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要说农村生活都不差什么,盖小楼的多的是,可娶媳妇的要求是在城里买房子。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有在县城买房的,有在信阳市区买房的,还有的混得不错,在郑州买房子,孩子也在城里上学,也很少回家,再回去村里没有几个认识的了,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间越久越是怀念儿时的光景,老家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记忆符号,留在了岁月的深处。
尤其是新春佳节即将到来,还是渴望回老家过年,再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再看看父老乡亲,再听听熟悉的乡音,不管怎样家乡是我们的渊源,家乡有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盼望、思念、寄托,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