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苏建威 通讯员 胡万军)2014年,我市深入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专项治理,认真组织实施专家查隐患活动,切实加强重点时段、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2014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9起、死亡19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43.5%、32.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等量化指标都在省政府下达控制指标之内。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了市、县党委对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调整了市、县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组成,由市、县政府一把手担任安委会主任,强化了各级党委常委、政府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责任。
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将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加大了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考评权重,强化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加大了基层安全监管装备建设力度,切实保障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所需。
加强引导,稳步提升。加大了对产业政策引导力度,持续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2014年共整合关闭各类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23家。在露天开采矿山企业强力推行中深孔爆破技术,对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结合相关标准规定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淘汰、禁用,切实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加大安全投入,全面提升了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突出重点,严格执法。全年各生产经营单位共排查各类事故隐患11345处,且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组织开展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油气输送管线、粉尘防爆、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等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各级职能部门查处和打击各类非法违规行为1502起,通过专项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从严打击和震慑了各类非法违规行为。
未雨绸缪,突出防范。按照“科学、实用、及时、有效”的原则,围绕政府、部门和企业间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可靠性、规范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开展工作,建立了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应急预案体系,全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审查备案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27个,组织开展各项应急演练427次,参演人员21380余人次,投入资金190余万元。
从严问责,接受监督。根据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要求,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组织事故调查,及时向社会公开事故调查处理结果,积极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拓宽和畅通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信箱,统一和规范“12350”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电话,推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有效杜绝了迟报、漏报、瞒报、谎报、拖延不报生产安全事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