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由于春大白菜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生产实际中,有些种植户为了片面追求春大白菜早熟、早上市,违反了大白菜本身的生长习性,人为提早播种期,再加之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原因影响,导致“先期抽薹”现象发生,给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
大白菜属“种子感应性”的作物,种子萌动后随时都在低温条件下接受春化,它所要求的低温并不严格,大多数品种在10℃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经25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大白菜是半耐寒的植物,生长期间的适温为10℃~20℃,在20℃~25℃发芽迅速而强健,幼苗期的适温为22℃~25℃,莲座期以17℃~22℃最为适宜,结球期在12℃~22℃生长良好。秋季的气候条件与其生长相吻合,因此容易丰产。而春季的气候正好与此相反,气温由低到高,日照由短到长,恰恰适宜大白菜的生殖生长,而不利于营养生长。
一、“先期抽薹”原因
1.品种使用不当。由于生产上真正当家的春大白菜品种不多,许多菜农对春大白菜品种认识不足,往往凭经验把夏季或秋季生长良好的品种放在春季种植,这会造成两方面结果:一是夏播品种往往抗热性强,而抗抽薹性差,一旦春季种植,大部分早早抽薹;二是秋播中晚熟品种,虽然抗抽薹能力较强,但往往生长发育期过长,这样势必造成因为后期温度过高,不能形成正常的叶球。
2.播期欠妥。由于市场利益的驱使,菜农错误认为早播种就能早上市,因而盲目提早播期。有的菜农一旦上年4月1日直播成功,下年就提早到了
3.管理不善:春大白菜由于时间短、见效快,发展势头好,有的粮区农民也开始种植,但是在实际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
①忽视了苗期的保温工作,在大棚内未套小棚,夜间也不加盖草苫,从而使幼苗长期处于10℃以下的低温,出现“先期抽薹”。
②错把秋白菜的“蹲苗”这一增产措施搬到春大白菜上,定植后长期不施肥浇水,致使返苗期过长,营养不良,不能正常结球,甚至造成“先期抽薹”。
③由于春大白菜前期基本无病虫害,有的菜农就忽视了对病虫害的防治。而一旦病虫害发生,往往又因为防治不及时或用药不当,造成减产甚至影响营养生长,导致“先期抽薹”。
二、防治对策
1.选用适宜品种。应选用冬性强,不易抽薹开花的早熟品种。如豫新5号、小杂55、春大将等。
2.确定合理的播期。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大,且年度间有较大差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尤其是当年的气象预报,科学确定播期。一般露地栽培3月底到4月上中旬直播或4月中旬定植,小拱棚栽培3月中旬直播或3月下旬定植,大棚栽培2月中旬直播或3月中旬定植。
3.施足底肥,精细整地。移栽前半个月每亩施充分腐熟的高热性厩肥5000公斤,饼肥150公斤,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钾肥10公斤。精细整地,做成0.8~
4.合理密植。春大白菜一般行距为40~60厘米,株距为35~45厘米,每亩定植3000~4000株。
5.以促为主,加强肥水管理。春大白菜管理的关键技术是一促到底,不蹲苗,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追肥应以速效肥为主,采取少量多次,前轻后重。苗期、莲座期和结球期各一次,随水每亩施尿素10~15公斤。莲座期和结球期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2~3次,以促进叶球的迅速生长。
6.正确使用植物激素,防止春化和抽薹。在花芽形成以前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如吲哚乙酸、萘乙酸等会推迟花芽分化,而在花芽分化以后使用植物生长抑制剂,如青鲜素、三碘苯甲酸等可以推迟或抑制抽薹。
7.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春大白菜定植后,气温回升快,加上后期雨水偏多,病虫害发展迅速。防病治虫应集中在前期,结球期少用药,收获前一周停止用药。
8.及时收获。春大白菜收获越迟,抽薹的危险性越大,应仔细观察短缩茎的伸长情况,在未抽薹或虽轻微抽薹但不影响食用的品质前尽早收获。(作者单位:驿城区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