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11月2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谐使者”陶红莉

发布时间:2014-11-24 07:35:17  

从事司法工作9年,她的脚步遍布平舆县杨埠镇的田间地头、村落人家,她的身影成为当地群众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哪里有了矛盾,哪里就有陶红莉;哪里有了陶红莉,哪里就有了“和谐”——

“和谐使者”陶红莉

记者 刘付明 通讯员 刘先莉

你的脚下有多少泥土,你与群众的距离就有多近。

“我们杨埠镇面积78平方公里,所辖14个村委、130个自然村,人口5.8万……”说起工作之地杨埠,身为镇司法所所长的陶红莉如数家珍。1993年从河南大学毕业以来,她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1年。从人人羡慕的高材生,到平凡普通的基层司法工作者,从青春年少到职场强人,陶红莉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地。

2005年以来,她每年都被评为司法系统先进个人,其中2010年被评为省优秀人民调解员、2012年被评为驻马店市十佳司法干警。在她的带领下,杨埠司法所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2011年被省司法厅评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

真情调解,她是百姓的“贴心人”

“站起来是把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和谐鞠躬尽瘁。”这便是陶红莉的真实写照。

身材娇小,甚至有些瘦弱,一头短发显出几分干练,常年在外奔波,晒黑了她的脸庞,在杨埠的农舍院落、地头沟边,常能见到正与群众交谈的陶红莉。在杨埠,能解百家愁、巧断百家事,“和事佬”陶红莉是出了名的。她“情”字当头,用同情、温情、真情感化当事人,成功化解了一起又一起复杂纠纷,使当事人重找失去的亲情。

家住河南村委的常某结婚20多年,与公婆之间的矛盾纠纷也有了20多年。今年7月份的一天,婆婆自言自语地骂了宠物一句难听话,一旁的儿媳常某以为婆婆是在指桑骂槐责骂自己,双方遂起口角,并升级至厮打。常某的公爹见状,也上去帮助老伴共同对付儿媳。在扭打的过程中,公爹被儿媳抓伤,去医院缝了5针。儿子回到家中,怒火中烧,一气之下砸了父母的锅碗。家庭矛盾达到了极点,父母要求与儿子断绝亲情关系。

在进行调解的日子里,陶红莉苦口婆心地跟双方当事人讲法律、讲亲情。有时候,调解一直进行到中午12点多,回到单位,往往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她只好到街上买来方便面和矿泉水简单应付一下,下午再接着去做工作。如此反复调解,终于使双方达成和解,并自愿签订了和解协议书。两位老人拉住陶红莉的手感动地说:“今天儿媳当我们老两口的面赔了礼、道了歉,还叫了爹、喊了娘,20多年了,这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啊!这都多亏了陶所长,让我们怎么感谢也不够啊!”说话间,老人要屈膝跪下给陶红莉谢恩。陶红莉忙搀住老人说:“问题解决就好了!只要你们和睦相处,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根植基层,她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对待群众,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陶红莉说。工作中,她把群众当亲人,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头,用“同情心、理解心”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

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是基层司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陶红莉都耐心教育、真情感化,把他们扶上正路还要送上一程。她用真情、真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着一颗又一颗孤独、无助甚至绝望的心。

今年3月份的一个周末,陶红莉正在走亲戚,一个电话来了,是从豫南监狱打来的。电话称,杨埠籍刑满释放人员夏某因为家中无依无靠,不愿意出狱,希望当地司法所给予协调解决夏某的接收问题。

接到电话,陶红莉马上赶到镇里,向相关负责人汇报了夏某的情况。今年73岁的夏某无儿无女、无老伴、无户口、无房屋,家中仅有的两间破房子早已倒塌,属于典型的“五无”孤寡老人。为了使老人的生活尽快有个着落,陶红莉提出两点意见:一是安排住进镇敬老院;二是在村委找一间空房,由村里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物资。经过沟通,夏某表示希望能住进敬老院。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陶红莉放弃休息日,连日奔走在县安置帮教办、镇政府、公安派出所、镇民政所等部门,经过多方协调,终于让老人在镇敬老院有了落脚之处。办理接收手续那天,老人眼含泪水,自言自语地说:“没有想到,我一个犯下罪过的人,政府不但没有歧视我、忘记我,还对我的生活这么关照,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啊!谢谢陶所长!谢谢政府!”

如今,夏某在镇敬老院过着安逸的晚年生活。他当上了老人队长,带领敬老院的老人开辟了小菜园,生活过得幸福快乐。每当提起陶红莉时,老人脸上总是挂满幸福的笑容:陶所长就是俺的亲人!

铁骨柔情,她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一腔铁骨柔情,承载多少忠与孝的背负!陶红莉,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因为对工作的挚爱、对故土乡情的牵挂,只有把对亲人、对家庭的爱深埋心底,把自己全部的心血献给为之奋斗的基层司法事业。

陶红莉每天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甚至没有节假日,但在她的日程安排里,却很少能顾及自己的亲人。要当好一名基层干部,只有付出更多,陶红莉早有了心理准备。乡镇工作21年,与家人聚少离多,这其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对于正上高中的儿子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能够一天三顿吃上妈妈做的热饭热菜。但陶红莉做不到。每天早上给儿子做一顿早餐,她就匆匆赶到十几公里外的杨埠镇上班,一走就是一天。每到吃饭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有父母将丰盛的饭菜送到学校,而自己只能靠吃方便面或在街头随便凑合一顿充饥,儿子的内心也会有几分难过。但他知道,有更多的人需要自己的妈妈。作为儿子,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自己更加坚强,支持妈妈做好她自己的事业。

对于年逾古稀的父母,陶红莉更多的是心存愧疚。父母在老家高杨店镇乡下,跟她工作的杨埠镇相邻,陶红莉却很少有机会回去看望他们。逢年过节,正是举家团聚的幸福时刻,陶红莉却时常奔波在调解的路上,对父母的思念和牵挂只能通过电波来传递。对此,大度的父母对女儿没有丝毫怨言,而是鼓励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提起英年早逝的爱人,陶红莉则无语凝噎。爱人在驻马店市上班,由于长期两地分居,陶红莉又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正常的节假日,很少有时间去照料丈夫的生活。爱人身体不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由于正值壮年,谁都没将这事放在心上。20111013,半夜的一个电话将陶红莉惊醒,爱人突发脑溢血住院了,是同事将他送到了医院。陶红莉连夜赶到市中心医院,爱人已经昏迷不醒,医生们正在重症监护室对他进行抢救。在医院,陶红莉陪爱人走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17天,而这短暂的17天也是两个人结婚以来待在一起最长的时间……

21年来,陶红莉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调动要求。即使有机会离开这里,她也都主动放弃了。今年初,考虑到陶红莉的突出表现,以及她家庭的实际困难,县司法局领导有意安排她到县城工作,被她谢绝了。

20多年了,说走舍不得呀!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对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我做的一切只是在为家里做事。”这就是一位基层党员、一位人民调解员最质朴的情怀。

一片丹心书正气,铁骨柔情铸忠魂。陶红莉以她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基层司法工作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