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小惠
那场小型晚会是一场拍卖会,名曰“慈善拍卖会”。
“在台上的这位先生是我市一位书法家,苦练书法多年,一手字写得遒劲张扬,耐人回味。他最为得意的是一笔写“龙”字,现在让我们邀请他现场作字一幅。”主持人开场道。
只见
这时,这场晚会的赞助商走到他面前,看了看那幅字,又看了看那位年龄不大的书法家,皱了皱眉头,不客气地说:“你这字写得太潦草,而且字的最后一勾墨迹凌乱,这样是拍不到大价钱的。”先生没有说话,只是重新铺开宣纸,认真按要求写了一个“龙”字。赞助商颇为满意自己的见解,况且在此之前,他特意花了一天时间研究字画。后来那幅字拍卖了一千元。
五年后,赞助商又坐在本市一场大型“慈善拍卖会”的观众席里。他看到主持人打开一幅毛笔字,介绍词中有一句“这是一位市领导儿子的大作……”便没有继续听下去,坚定地举起了自己的报价牌。哪怕很多人跟他争这幅字,他还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若把这字挂到大厅,请那位领导在家里大厅吃饭,让他看见那幅字,那自己儿子在市里机关的日子……”
最后,这位赞助商也的确以一万元的价格把那“龙”字带回了家。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字轴时,他隐约觉得这幅“龙”字最后凌乱的一勾有些熟悉。于是努力回想,五年前的一幕被搜索到,突然呆立在那里,五味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