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廷 伟 汤 桦 耀 中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笔者接到好几次正阳县真阳镇的老人、志愿者等打来的电话,请求笔者对一个叫闵玲的女志愿者的事迹进行报道。近日,经过多次相约,笔者终于采访到了闵玲。
当母亲,她三年如一日背着女儿走人生
后来,她擦干眼泪,背上女儿,拉一个行礼箱,毅然踏上了漫长而又极其艰苦的求医之路。3年来,她背着女儿跑遍了上海、北京和武汉、郑州等大中城市的各大医院,仅上海就去过6趟。为了节约开支,每到一个城市,她都舍不得坐出租车,也挤不上公交车,只好背着女儿、拉着行礼箱穿梭在火车站与医院之间。她每天啃干馍、喝凉水、睡车站候车室,帮女儿按摩、喂药、喂奶、把尿擦屎等。令闵玲最难忘的是前年去上海给女儿做脑部手术,手术做完后已身无分文,医生很为难地对她说:“你已经欠医院1800多元了,再不交费我们实在没办法了,请出院吧……”闵玲一听哭着跪在医生面前说:“您行行好,继续给俺女儿用药,我这就打电话借钱。”为了给女儿看病,她把房子卖了,也早已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过遍了,还能上哪儿借钱呢?她就这样在医院门口哭着徘徊。一些好心人得知后,你300元、他200元,给她母女捐了2000多元救命钱,还有一些病人给她们买来了饭菜和奶粉。女儿不能站、不会坐,3年来全靠闵玲怀抱肩背。直到现在,她女儿的病情还十分不稳定,经常是这病没好那病又患,每月至少需要1500元左右的医药费。
当义工,她视孤寡老人和特困户如亲人
从上海回到正阳后,闵玲体会到社会上好人太多了,给她和女儿的关爱也太多了,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在想如何回报社会。深思熟虑后,她决心利用自己以前开理发店会理发的手艺,给社会上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免费理发,为社会大家庭出一份力。说干就干,从当年秋天始,她背上女儿、带着理发工具,从真阳、慎水等附近敬老院开始,上门为老人理发、洗头、剪指甲、洗脚等,每月一次,雷打不动。就这样,她坚持半年后,听说正阳成立了一个民间团体叫义务志愿者服务协会,这个协会把有爱心的人士组织起来,共同为社会做好事。于是,她申请加入了这个协会。加入协会一年多来,她先后参加协会组织的到敬老院和特困户家中献爱心100多次,平时除了给女儿在外地看病外,协会活动她一次也没缺过。毎当到这些特困户家中献爱心时,她总是从给女儿买药的钱中拿出一点儿买礼品,送给特困户。她先后两次给永兴镇的白血病少年杨帅送去鸡蛋1箱、火腿肠1件,给敬老院老人买水果、零食更是不计其数。每次活动,她总是面带微笑,一刻不停地尽心尽力为老人服务。回到家中,她吃的苦、受的罪又比哪个人少呢?苦水只有往自己肚里咽。在好几次协会组织冬季献爱心活动中,闵玲的女儿都感冒发烧
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和对象,她平时出时听说哪里有残疾人、重病人出门不便,就主动上门为其理发。一年多来,她上门联系理发的困难户达19户。对这19户困难户,她每月上门给他们理发一次,从未间断,也从不说累。
当司机,她是正阳各界共认的最美“的姐”
为了养活她和女儿,为了支付女儿高额的医药费,闵玲通过借贷买了一辆三轮车。从此,她带着女儿,没日没夜地奔跑在正阳县的大街小巷。她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多辛苦一点,女儿吃的药就会好一点、康复的希望就多一分。
“阿姨,这90元钱您就收下吧,我们求您了。您看现在都22点了,您带着孩子多辛苦啊!在这之前,我们出这么多钱,有个男司机硬是嫌少,不送我们呢……”“小同学,我知道你们家都是农村的,父母挣点钱不容易,我只收50元油钱算了。”这是前天夜里闵玲送两个在县城上学的中学生回油坊店乡老家后,在结算车费时的一段对话。
她是需要钱,可对待乘客,她总是把钱看得很轻。她在载客时,毎遇到病重老人,总是分文不收;遇到中小学生,总是收一半车费。每次送完客人走在半路,她只要发现路边有等车的老人和儿童,总是主动停下车,免费送他们到目的地。每年一到中考、高考,她总是早早起床,免费接送考生。为此,很多人记下了她的车,还有一些人记下了她的名字,就这样,正阳最美“的姐”的美名就传开了。
目前,闵玲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女儿渐渐长大,背着女儿上她们租住的三楼越来越吃力了。况且,闵玲由于多年超负荷操劳,也身患多种疾病。她每天起早贪黑地跑三轮车也就只挣三五十元,仅够她娘俩吃饭。今后,女儿和她自己吃药、住院的费用到哪里筹,自己背不动女儿了,女儿又怎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