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7月0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山深处的坚守

发布时间:2014-07-08 08:34:34  

guols1407142.jpg这里讲述的是一名山村女教师和一群山里娃的故事。在我市西部山区紧邻商(丘)桐(柏)公路的一处山坡上,有一所特殊的山区小学,用铁丝和木板制作篮球架,学生就在这里上体育课。生在Q深山、长在深山的鲁兰芳,在这儿一干就是24年。24年来,鲁兰芳牢记对乡亲们的承诺:不让一个山里娃辍学——

大山深处的坚守

记者 胡殿文 吴玉锋

 

 guols1407142.jpg

用铁丝制作的简易球篮,加上一块木板、一根木棍就成了一个篮球架,学生们就在这里打篮球。                        记者 郑付生

guols1407138.jpg 

向阳小学校长鲁兰芳领读《弟子规》。    记者 郑付生

 

操场旗杆上,火红的国旗迎风飘扬。

620,上午10时许,在100多平方米的操场上,围着当中栽满月季、大丽菊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花草的花坛跑了几十圈之后,一群十一二岁的男娃、女娃兴奋地来到操场西侧的篮球架下,先是男娃们像模像样地运球、争抢、投篮,后是胆小的女娃从人堆里走出,不管投没投中扔了转身跑回。

这个篮球是前不久从5公里外乡镇集上搞了几次价花19元钱买的,一根木棍支撑、几块木板钉成篮板、几根铁丝拧做成球篮的篮球架也是刚立不久,尽管简陋得让人既可笑又心酸,但是对这群男娃、女娃来说,这是一次“亲密接触”,过去只有在电视、画书和城镇学校才见到。

一周才能轮到打一次篮球,男娃、女娃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是记者在驿城区蚁蜂镇向阳小学目睹六年级学生上体育课的一幕。

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向阳小学,最近因此有了一个“铁圈学校”的称号。

正是在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里,24年来,64岁的鲁兰芳守着这样一方天地,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满怀读书渴望的学生。

【深山学校】

5个娃到现在的120多个

从市区驱车沿着商(丘)桐(柏)公路一路向西南,穿过一座座山坡,在原驻军营地西部的一处山坡上,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提醒人们,这就是向阳小学。

向阳小学是上世纪60年代驻地部队建设的,负责部队孩子的教育。鲁兰芳是蚁蜂镇鲁湾村人,18岁高中毕业开始在鲁湾小学当老师,20岁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再次回到家乡任教。1991年,有着20多年教书经历的鲁兰芳担任向阳小学校长。1995年,驻地部队搬走后,向阳小学随之解散。由于向阳小学附近的两个村距其他学校较远,蚁蜂镇便保留了向阳小学这个“教学点”。当时,只有5个娃,鲁兰芳既是校长又是老师,还是炊事员,连同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课一肩挑。

“一个都不能少。”鲁兰芳向乡亲们承诺,努力把娃们教育好,不能有一个娃辍学。

“我当时不会唱歌,就跟着收录机学,学一点儿,我就教给学生。”鲁兰芳回忆当年艰苦办学经历。

1997年,我刚中专毕业,鲁校长听说了就上门劝我来教课,碍于面子,抱着帮一段忙的态度,就来了。”鲁兰芳招聘的第一位老师吴金凤说,“那年冬天,我跟着鲁校长坐三轮车去找一名老师,雪大路滑,车在路上翻了。鲁校长右臂摔骨折了仍坚持赶路到那位老师家。我劝她赶紧到医院。她说,不行,咱赶紧找老师,要不然,下一学期缺老师咱学校咋办?为此,我要留下来帮助她。”

对着大门的操场北面,南北两排朝向南的瓦房,除了寝室、伙房、办公室,大半是教室,娃们规矩地坐在课桌前学习。有的班,老师在堂上讲,娃们在堂下听;有的班,老师领着娃们朗读着;有的班,老师在看着娃们写练习。

“全校连幼儿园的孩子在内,有120多个娃,他们被分成6个班级。”鲁兰芳介绍到,“最多时有200来个娃。现在,经济条件好了、道路交通发达了,有些娃被家长转到镇里或市区学校去上了。”

如今,从向阳小学毕业的学生有了100多人,其中有几十人考上了大学。他们在鲁兰芳的指引下,沿着艰辛而又幸福的路,终于走出大山。

【春燕衔泥】

捡破烂也要把学校办下去

今年,向阳小学六年级只有六七个学生,孩子马上毕业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打一次篮球。

为了满足娃们的心愿,鲁兰芳把平时捡的塑料瓶子集中到一起,利用中午时间到镇里破烂收购站去卖,换点钱好给娃们买篮球。

最终,两袋子塑料瓶卖了10元钱。鲁兰芳就用卖破烂的10元钱又垫了9元,买一个篮球。商店老板得知是给学生买的篮球,特意送给她一个充气针。

篮球买回来了,鲁兰芳又找到老师,两个人找来一根木头,给娃们做了一个简易篮球架。虽然有点累,但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鲁兰芳很高兴。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64岁的老人,有自己的退休工资,却还要捡破烂为一群孩子操心。由于不会骑车,每次去镇里办事、卖破烂,她都是步行。这条学校到镇里的路,她自己也记不清走了多少次。

吴金凤指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说,原来的旗杆因腐蚀倒掉了。前几年,为立一个新旗杆,鲁兰芳到附近的采石场去捡人家抛撒的石料,攒起来变卖准备买旗杆和修台子。热心教育事业的采石场老板深受感动,并拿出4万元钱,给学校建起了国旗台、立起新旗杆,硬化了路面,垒了花池,添了大门。

后来,娃们多了,不少留守孩子需要住校,鲁兰芳就用小翻斗车,捡了很多砖块,盖了一个食堂,搬砖头、掂石灰,手都磨出血了。学校烧的柴,全是鲁兰芳从后山上捡来的,还有从建筑工地拾来的破木板。

记者在学校后院花池看到,四周是花、中间是菜。为了既能减少开支,又能让学生吃到新鲜蔬菜,鲁兰芳花了很多心思。“鲁校长经常担鸡粪,这园子的菜可壮了。”山里娃七嘴八舌。

在鲁兰芳办公室兼卧室的房间里,沙发是旧的,茶几烂了个洞,饮水机都锈了,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

“别人办学是为了赚钱,鲁校长办学将近20年,不但没有赚钱,有时还要赔上自己的退休工资,时不时还要上山拾柴禾、搬砖修房、捡破烂。”吴金凤感慨道。

鲁兰芳说,看着国旗,办好学校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再苦再累也值得。

【爱生如子】

20年不让一名学生失学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鲁兰芳正在给一年级的学生领学《弟子规》。“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慈之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鲁兰芳向记者解释开办《弟子规》课的缘由。

吴金凤说,向阳小学的娃们大多是留守孩子,鲁校长经常到教室、寝室同娃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有的孩子年龄太小,鲁校长晚上就带到自己身边;有的孩子不会洗头、梳头,鲁校长就手把手教他们;小孩扣子掉了钉扣子,裤子烂了补裤子,被罩蹬烂了缝被罩。向阳小学里,有10多名学生的家离学校最远,中间还有河沟、公路,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鲁校长早上提前到学生的集合点接学生,排着队把学生接到学校,放学再让学生排着队送到家。春夏秋冬,天天如此。

去年考上大学的胡莹,当年进入向阳小学时,调皮、任性、不爱学习。有一次,胡莹去校外买零食,被鲁兰芳发现了。鲁兰芳笑眯眯问她:“啥好吃的?”胡莹撒谎:“啥也没有。”鲁兰芳“不小心”碰到了胡莹的口袋,方便面、火腿肠、口香糖露了出来。胡莹羞愧地说:“我说了瞎话,以后再不这样做了。”从此,胡莹像变了一个人,守规矩了、爱学习了。

真正的困难远不止这些。由于地处山区,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够重视,其他学校里经常有学生逃学、退学。

为了留住学生,鲁兰芳自费带他们进城感受山外的世界。为了说服家长,鲁兰芳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给学生垫付书本费、医药费,让家长感觉到不让孩子上学就对不起老师。鲁兰芳没有让一个学生辍学,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陶行知曾经说过:“爱满天下、爱生如子。”这就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说起鲁兰芳,向阳小学一带的村民说:“真是多亏了鲁校长他们,这些年来,培养了多少孩子啊!俺没啥文化,也辅导不了孩子,全靠鲁校长他们。”村里有好多家庭,父子两代人都是鲁兰芳的学生。

鲁兰芳说:“我愿永远守着大山里的孩子,只要这个教学点还继续存在,即便只剩下一个学生,我也会坚守下去,把他们送出大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