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7月04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置身于青春和文艺之间的生活

——评温培雅长篇小说《我们曾是文艺青年》

发布时间:2014-07-04 07:57:55  

王太广

温培雅这个名字,是我十几年来从阅读《天中晚报》、《驻马店日报》时熟知的。她从1999年担任《天中晚报》特约记者到2000年调入驻马店日报开始,一直活跃在新闻第一线,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大奖。我印象较深的是20126月她孤身深入戈壁沙漠,现场采访神七飞天,长篇通讯《戈壁滩上那道最亮的光》当年获河南新闻奖二等奖、市政府好新闻奖二等奖,撰写的散文《戈壁滩植物印象》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工作之余,她还刊发了大量小说、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如果说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一棵会开花的树》,让我开始对她的勤奋和天赋进行关注时,她新创作的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我们曾是文艺青年》让我对这位天中才女由衷地赞叹。在读这部长篇小说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青春哪去了?文艺的天使在哪里?合书沉思,其实青春就活跃在现实社会的每个角落里,文艺的天使就藏匿在平凡的岁月之中,在呼啸而去的青春里,谁都有可能经过涅槃,成为自己的天使,获得心灵的幸福。

读温培雅的作品,感受到的是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语言特色。散文般的诗化表达是这本小说的最大看点。作者在温情而不乏诗意的叙述之中,以清新流畅的节奏和幽默跳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融梦幻和现实于一体的故事场景,以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戏剧性凸现为核心,并伴于散文化叙写,读之令人感到简洁流畅。

如“徐鲁风到家时,照例已经是深夜。电视机里流出的大片大片的颜色和声音溅到他身上,在空荡的房间蔓延,像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台上唱独角戏一样,寂寞而单调。”

“刘宛晴属于那种‘单细胞生物’:在关系简单的家庭里茁壮成长,然后希望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上合适的人,简单地谈一场正常的恋爱,简单的结婚,拥有一份简单而平实的生活,沿着正常女人和男人的生活轨道缓慢而简单地运行,直至精神和肉体都在简单中消失,然后在子女的哭声中寿终正寝。”

“时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的东西,它在流动中离开但不会最终消失,它在永恒中生长却永远不会停留。它在不停流逝,永无尽头。一个人在岁月中成长或是衰老,一棵树在季节的更迭中增加着年轮。刘宛晴举目四顾,一张张熟悉而陌生的脸被岁月打磨掉了年轻时的青涩,增添了岁月的年轮。她瞬间有晕眩的感觉,时光的河流迅速倒流,她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

诸如此类文采飞扬的描写举目皆是。作者在语言方面极具天赋,文字美丽而意蕴丰富,用字纤巧而不落俗套,这种语言的诗意运用使温培雅的创作呈现多姿多彩的态势。作者在审视女性内心、审视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着以往的固定创作模式,大胆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她的语言走出传统女性文学创作的樊篱,没有掩藏与矫饰,是真实的来自心灵的声音,充满着女性的勇气和智慧。

读温培雅的作品,感受到的是故事情节的真实曲折。在对语言精雕细琢的同时,作者更着重对当代青年人在城市中生存、在夹缝中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进行展现,锁定在日常生活琐屑和平凡男女的悲喜,着意于对世俗社会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描写,故事的很多场景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创作中充满平凡人生的回声,特别强调日常生活的况味,近乎电影表演手法的叙事方法使这部小说通篇散发着理想主义的气息,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对青春的呼唤,对苦难、疼痛和生存意义等人类重大命题的思考,内容丰富、深邃,引人思考。

另外每个主人公的名字都巧用了谐音和典故,和自己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这都体现了温培雅的匠心独运。如在书中着墨并不多的辛放,谐音“心放”,他最终把心灵上所有不该奢求的东西放下,求得了人生的平静;尤水莲,谐音“有谁怜”,暗指这个女子命运的多舛;徐鲁风,谐音“陆续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偏离自己的婚姻轨道,追逐不属于自己的感情;刘宛晴名字来源于古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诗句,心地单纯、为人善良的宛晴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我们曾是文艺青年》就是这样一部值得人去玩味、去思考的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城市与乡村、希望与幻灭这些永恒主题的作品,就像一幅绚丽精致的双面绣,细致到让人可以欣赏到它每一针、每一线。

《我们曾是文艺青年》或许不阔大、不厚重,但很敏锐、很灵动,带着生命的律动与脉搏,每一点、每一滴都可感可触、可思可视,让你挥之不去、避之不开,是以写作为生命的女作家温培雅在诗歌、散文之外呈现给读者的另一种生命的震撼。如果说,诗歌中的温培雅是唯美、浪漫的, 散文中的温培雅是平和、温情的,那么小说中的温培雅是尖锐、犀利的,她承受着生活的冲击,冷静地对生活进行真实而诗意的呈现。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细细咀嚼黑格尔的这一论断,我们可以说,只有作家把高于自然的内心精神与审美情操真正渗透到所写的题材中,经过心灵酝酿而创造出具有艺术美的作品,才能给读者以较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作者思绪云飞、笔底生辉,用感情蘸着墨水,描绘出一幅幅都市“浮世绘”,让人微笑、让人扼腕、让人叹息。

温培雅的这部长篇总体来说是成功,但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叙述过程个别地方稍显拖沓,卢森等人物的构造有些单薄,如果在这些地方稍加笔墨,小说会更加出彩。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小说仍是一部值得我们特别是青年读者品味的优秀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