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灵芝 文/图
写字课上。
老师利用午休时间为孩子们洗头。
快乐的亲子游戏。
周末,要回家啦!校长送孩子们上校车。
汝河南岸的关津乡许埠集,位于新蔡、正阳、息县三县交界处,距离新蔡县城十八公里,是一个“鸡鸣闻三县”的地方。创办于2008年的和谐双语学校是这个小集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有600多名孩子在30余名教职员工的照顾下,在这里学习、生活。6月,记者来到这里,撷取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片段。
600多名孩子中,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占了2/3。孩子们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3岁;他们最远来自25公里外的息县,最近的家住一路之隔的村子里。每天都回家的半托、走读孩子一共230人,其余近400名孩子就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吃、住都在学校。
教职工们除了所但任的科别外,没有太严格的分工,几乎时时刻刻与孩子们在一起。在课堂上是老师,下了课,吃饭、睡觉都与孩子们一起,为孩子们洗头、洗衣,就成了“大保姆”。等孩子们睡了,他们才有时间坐下来,备课,改作业,直到深夜。只有在大周末的时候,才能回到自己家中与家人团聚……
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寒暑交替,周而复始。
校长高斌,是一个洪河边生、洪河边上长大的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长期担任村办小学校长。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离开家,孩子缺乏家庭之爱、小小年纪就辍学的现象,非常痛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己所能,为留守儿童做点事。
终于,在2006年秋天,他举债几十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创办了和谐学校。
尽管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强,师资力量仍旧薄弱,尽管学校债务压力仍然很大,尽管学校发展时时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8年来,高斌仍践行着自己当年的承诺:尽己所能,为留守儿童做点事!
每年减免学生学费近20万元;每年入冬时花费10余万元,给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的孩子添置棉衣;到了暑假,还带上期托的几个孩子到旅游景点游玩……
高斌把学生们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10岁的三年级学生张正伟家住张营村,他告诉记者,学校比在家舒服,家里人能做的事,老师都会做。
张梦龙、张梦娟兄妹的家就在学校所在的村委,他俩学期开始了就来上学,学期结束了才回家,每次家里人来接他们回家的时候,他俩还会恋恋不舍地说:“在家的时候,我们要是想老师了咋办呀!”
高斌最大的梦想是办一所中学,亲眼看着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得更健康。办学的路很长,他仍然在努力朝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