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4年06月1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国奉献是一种单纯的坚持

发布时间:2014-06-18 08:06:59  

 为国奉献是一种单纯的坚持

——记中科院院士崔向群

新华社记者 王珏玢 杨绍功

       “我们有能力做二三十米口径的巨型望远镜。”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间隙,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为人们描述着中国大望远镜的未来。   

       学有所用:哪里用得上,就到哪里去

    1975年,24岁的崔向群从华东工程学院光学仪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南昌某大型飞机制造厂。

    到了军工厂,崔向群只在车间里做一名普通工人。但这没有打消她学以致用的信念:修磨透镜工人的手总被卡出道道印痕,她就设计了一种手持夹具;高速抛光机因无人会用被闲置一旁,她就自学工艺把机器用于批量透镜磨制……

    1977年,崔向群听到国家恢复招考研究生的消息,兴奋得一口气骑40里崎岖山路单车到县城报名。那是“文革”后第一次招考研究生,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天文光学专业只招8个人却有120多人报名,崔向群把三个志愿都填了这个专业。1978年,崔向群正式走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了新的人生——从事天文光学望远镜研究。

    毅然回国:LAMOST项目的“敢死队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国都投巨资对天文设备进行“巨型化换代”。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和苏定强提出开展大规模光谱巡天的设想。建造创新的大口径兼备大视场的天文望远镜成为突破口,这一希望被寄托在崔向群身上。

    1993年,远在德国的崔向群收到导师苏定强来信,表示希望她回国参加LAMOST(大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又称郭守敬望远镜)研发。

       天文望远镜口径越大看得越深远,视场越大看到的天体越多。当时国际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是澳洲的3.9口径2度视场望远镜,配有400根光纤;配备光纤数最多的是美国的2.5口径3度视场斯隆巡天望远镜,配有640根光纤。而中国的LAMOST要做成最大光学镜面6多、视场5度,并配备4000根光纤的望远镜。不少国内外同行都觉得做不出来,苏定强院士说,“搞LAMOST需要敢死队”,崔向群硬是接下了“敢死队长”的任务。

    一切辛劳化为单纯的坚持,崔向群的坚持有了回报。200810月,LAMOST项目落成;20139月,LAMOST正式巡天一年加上先导巡天观测共发布200多万条恒星光谱,超过有史以来全世界观测到的恒星光谱数量总和。LAMOST的成功给天文界带来“超强地震”。

    不改初心:奉献科学没有止境

    通过光谱巡天获得大量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是天文研究的重要工作。如果LAMOST放到更理想的观测台址,成果会更惊人。南极冰穹A是地面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崔向群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在南极的天文观测进展。

    2005年,崔向群和天文学家王力帆共同发起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和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建议。次年12月,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正式成立,崔向群领导的团队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南极光学望远镜阵CSTAR的研制,并在南极成功连续运行了3年,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获得了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

    类似的探索仍在继续。目前,崔向群正在参与建设“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南极天文台,并积极准备开展2030级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和关键技术的预研究。  

        (新华社南京617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