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付明 通讯员 张文泽 屈 林
“村里的工作其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把这些小事解决好,全村就平安无事了。”这是平舆县西洋店镇尹湾村党支部书记于洪奎经常说的一句话。正因为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办好了,10余年来,他们村无一起赴镇、赴县上访事件,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小事书记”。
今年开春,尹湾村的一对堂兄弟就干上了。弟弟要盖新房,因为滴水道问题,相邻兄弟俩互不相让,亲戚邻居都调解不了,矛盾日渐升级。最后弟弟给于洪奎打了电话反映了情况,希望村委会能出面调解一下。于洪奎把兄弟俩叫到一起,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于书记说:‘你们弟兄俩本应是最亲的两个人,却因为这点小事互不相让、闹不团结,做得十分欠妥,都应该提出批评。’他又给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让我们各退一步,互相理解谦让。”弟弟介绍说。
采访中,回想起此事,哥哥则佩服地说:“我当时不让弟弟盖房子,不仅是因为滴水问题,主要是因为有一次我们家待客,村里人都去了就没见弟弟,他不捧场我很生气。为这事儿,于书记也对弟弟进行了教育,我和弟弟敞开胸怀谈了心中的隔阂,目前我们啥心结都没有了,亲热得不得了。”
令于洪奎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事情处理三天后,他们弟兄俩还一同来到了村委会,一人提菜、一人提酒,非要请于书记和支部一班人喝酒表示感谢,端着手中的酒,简朴的饭桌上不时荡漾着和谐、幸福的笑声。
“其实,在农村当干部,不一定要给村里办多少所谓的大事。首先应该脚踏实地给农民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只有村民家里和谐了,才能干大事。”于洪奎说,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给村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困难之后,才能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村过去一位老上访户孙某现在不但不上访了,而且还积极帮助村委会出面协调群众之间的小矛盾,成了村里的“民情调解员”。老孙的变化怎么那么大?原来老孙说他高中毕业,是村里的小能人,总觉得自己比其他村民更精、更能,年轻时经常为一点小事去村里、镇里上访,以引起村民对自己的重视,提高自己在村里的威望。
针对这种心理,于洪奎找到他并谈起了心:“老孙啊,在村里想树立自己的威望,你这种想法和做法都不合适。你可以利用自己能说会写的特长给大家主持个事儿,当个司仪和调解员,比原来风光还能受到大家的尊重。”一席话点开了老孙心中的糊涂石。从此,村里有啥红白喜事,于洪奎都推荐老孙去主持事务;谁家有了小矛盾,老孙都主动要求去调解。“我现在在村里威信很高,于书记教我成为了一个对乡亲们有用的人,我现在很快乐、很幸福。”老孙笑眯眯地说。
在给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小事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村民最需要解决的大事。“解决了一家一户村民的实际困难之后,就要解决村民共同面对的困难。”于洪奎说,通过走访他了解到,村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非常强烈。于是,他多次跑市进县,和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向上级争取农村各种项目。如今,他们村每个自然村都修通了柏油路,解决了群众过去泥巴天、泥巴地的出行历史;新打机井100多眼,修生产桥100多座,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新建了标准化的乡村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和功能齐全的操场,为孩子们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全村900多户村民吃上了放心水。
如今,在尹湾村,谈起现在的生活,村民们无不骄傲自豪——做饭不冒烟、吃水不用担、走着柏油路,全村人团结一起奔小康,各项工作在镇里都是领头雁,这些让其他邻近村的群众羡慕不已。尹湾村村民们说,这一切多亏了乐于为他们办小事的于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