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9年03月01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理想中走来的我们谁不曾尘土飞扬过

发布时间:2019-03-01 08:30:32  

在理想中走来的我们

谁不曾尘土飞扬过

——序吴相渝诗集《尘世的教育》

□吴元成

有时候,我在想,今日之相渝是不是过去的我。30多年前,在开封,在河大的那四年,我也是痴迷写作,用星空和诗歌喂养懵懂的青春。那时候,包括毕业后到郑州上班的那些年,我对人生,对写作,都缺乏清醒的认知。反观相渝,他也痴狂,也孤傲,也跌倒过,但他一路走来已逐渐对自我的认知保持清醒与清晰。这一点,我倒要向他学习并致敬。

如今,相渝的新诗集《尘世的教育》摆在我的面前,想让我写几句话,我实是诚惶诚恐。尘世,不就是生活、不就是现实吗?它能给一个青春飞扬、激情四射的诗歌赤子多少教育、多少教训、多少教益呢?

用诗浸泡的青春无悔。诗歌是与青春共生的,用诗浸泡的青春无悔。相渝真实、真诚、果敢,敢发他人未发之语,这些特质在他的作品里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在《白茫茫的新年》里,他写道:

我可以是自己的国王

遥望未来的江山

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寺院

打扫白茫茫的新年

这是一个漂泊在都市的游子,在“年关”发给大雪的一封信件,孤寂中也有淡淡的温暖。在《雪,雪——写给一个人的天空之城》中,相渝又写道:

可是明天的明天还有雪吗?

天空之城它的怀抱

可以容纳尘世的寒冬

也可以给予万物的迎春 

他化去自己的苦痛,看到了寒冬之后的春光。这样的心境,正是一个日渐成熟的诗人所应具备的。

乡愁无限的叩问与皈依。相渝的诗集中有很多写故乡的诗。这也得益于他多年在外行走,在纷繁、喧嚣而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里,所进行的诗意回望。而这种回望,就让惯常的乡愁有了文化的意味。收在诗集第二辑《故乡有明月》最前面的这首《尘世的教育》颇可玩味,可以说是相渝近年的代表作之一:

盲目地出走了多年

在一次又一次尘世的教育中

才逐渐醒来

漂泊的游子

被故乡的灯盏再度领养

失败的人

真的注定被落叶席卷余生?

而我一再破碎的心

却从落日的宗教里获得了安宁

相渝的诗和其他80后诗人不同,少了一些轻浮,少了一些清浅,不愿意在生活的表面滑行,总能把笔尖磨砺为刀锋,切入冰层以下,去感知现实的厚度、生命的温度。这就使得他在回望故土、品味乡愁之时,具有了相渝风格。他曾说过:“诗歌是我内心的救赎、生活的本质。”我相信,这句话是他在诗歌中不断开掘之后深思熟虑所得。

写作在岁月中探索磨砺。当下的汉语诗歌写作处在新媒体、自媒体语境下,一些作者往往失去自己的判断,跟风,随风摇摆。无论所谓的口语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怎样纠结、纠缠,我们需要的是保持激情与定力并重,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方式、写作状态。通读相渝的作品,他在语言和结构上都有一些探索,有口语的顺畅,也有古典和浪漫交融的典雅,而勾连、贯穿、生发他的诗意的是,无处不在的思考和思辨。而这种思辨色彩,是成就诗人的标志之一。

心沧桑得不忍再看烟花

不忍再去街头与往事撞身

窗外的欢笑声穿过耳际

与那年的你我相遇

岁月美得像个遗憾

……

岁月有遗憾,写作无止境。观察生活、反省自我、思考人生,是诗人走向高峰不可或缺的三大步。相渝自己也说过:“有一种成熟,叫独自走过。”诗人总是孤独的,但又是幸福的,因为诗人总与生活并肩向前。我坚信,经过岁月的淬炼,相渝的生活和写作都会少一点儿遗憾,少一点儿粗疏,那么丰润、圆满,可品、可传就会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