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让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粉条西施”托起乡亲致富梦
年销售额近千万元
□全媒体记者 苏 玲
通讯员 李 琦 郏怡心 文/图
本报讯 平舆县双庙乡素有种红薯、加工粉条的传统,而粉条加工却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小打小闹、走街串巷吆喝叫卖的状态。自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带头建起专业合作社,这里的红薯生产、粉条加工一下变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大产业。2月27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女强人,她就是旺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敏。
冯敏正在晾晒粉条。
冯敏告诉记者,最开始创业时,她发现双庙粉条在十里八乡虽然有些名气,但因为都是零散的作坊式加工,批量小、市场占有率不高。冯敏坚信,如果按照市场套路做起来,“小窟窿”也一定能掏出“大螃蟹”。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创业。由于手里的资金有限,他们与别人合伙凑了160万元,在张付楼村的郭庄村民组流转了10亩土地,成立了旺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粉条加工厂。2008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粉条近5万公斤,获利20多万元。
如今10多年过去了,合作社的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依托互联网的优势,粉条、粉皮、淀粉等各类红薯深加工产品通过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红薯深加工成为双庙乡的大产业。
该合作社生产的粉条用的是当地红薯,生产过程中丝毫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冯敏说:“添加一些东西,虽然粉条在品相、出货率上会有所提高,但有些东西对人体有害,我们不能把创出的牌子砸在自己手里。”为此,冯敏经常抽出时间到售货柜台,诚心诚意地向顾客介绍辨别粉条质量的方法。由于诚信经营,合作社生产的粉条很受欢迎,冯敏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粉条西施”。
冯敏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双庙粉条不仅占据当地市场,还畅销周边县市,以及郑州、合肥、武汉等城市。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双庙乡红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今双庙乡成了远近闻名的粉条生产基地,而冯敏也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带头人。
致富不忘乡邻,冯敏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愿加入合作社,与112名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并吸纳20多名贫困户长期务工。在冯敏的带动下,当地很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