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存
我们这里的乡下,至今还流传着“小初一,大十五”的说法。其实,春节只是年节的开始,最隆重的年节——元宵节还在后面呢。
我生于乡村,儿时的元宵节,虽没有现代的烟花璀璨、灯谜歌会,但仅是那此起彼伏的鼓乐齐鸣、那满村遍野的灯烛野火,就已把我的童年渲染得红红彤彤、亮亮闪闪……
那时的乡村都有铜器班,元宵节临近,人们便披红挂绿、穿上节日的盛装纷纷涌上街头,把撼人心魄的盘鼓擂起来,把流光溢彩的狮子舞起来,把欢乐的秧歌扭起来,把婀娜的高跷甩起来……在一阵阵劈哩叭啦鞭炮声的招呼下,笑靥如花的人潮把美丽的彩街喧嚣成一个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是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开始的,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正月十六晚上结束。一到节日的晚上,我们不仅能看到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还能看到蔚为壮观的放灯景象。
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每至薄暮时分,红的灯、粉的灯、篮的灯、紫的灯……天上、地下,远的、近的,星星点点,比比皆是,各种五颜六色的灯一股脑儿都冒了出来,连缀成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印象里的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以供我们小孩玩耍的灯,制作起来最为讲究。心灵手巧的父母会扎成玲珑奇巧、惟妙惟肖的走马灯、鲤鱼灯、蛤蟆灯、莲花灯、橘瓣灯……这些灯虽然好看,但做起来费工费时,做一盏得花费三到五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不过,大部分家庭还是做“拨浪鼓”式的,因为这种灯做工较为简单,往往用不了半天的光景就可以完成。
眼下,又是佳节将至。欣喜之余,再次想起儿时元宵节的画面,我像是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童年,好似一坛老酒,愈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