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境琴德 静雅泰然
——常平安书画艺术浅评
□陈 忱
常平安,号虚静斋主,生于河南新郑,后在山东求学。齐鲁豫的风土民情浸润出一派魏晋名士的文化底蕴。他汲取碑刻之硬朗和自己骨气相融,汲取行书之简秀和自身气质相融,汲取楷书的韶润和自身儒雅相融,汲取草书的思致和自身武术的灵活相融。而兼有诸家之美,意境淡雅包容清虚,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他初临《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曹全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法帖,后又对孙过庭的《书谱》,索靖的《月仪贴》《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临摹、研究,在汉隶唐楷的基础上研习,然后感受草书的气韵,意会隶草融通,沉淀章草的洒脱,最后在二王中汲取静润的气息,完成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个人风格的独创,达到独具静雅之美,而兼具章草笔势的艺术风格。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一诗中,有四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玄情与山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但是写到“静”竟然写到悲的程度。这种对于回归“静”的恳切是诗人历经仕途坎坷后一种人文精神的选择。不是因为“静”而选择“静”,而是因为“噪”和“鸣”。这样一种境界,小而短的话见于韬光养晦,长而久的话就如陶渊明一样,终身远离仕途。
一个人对“静”有所体悟,必是对“噪”有所体悟。静文化的内涵是一种较成熟的系统。它更强调沉淀,而非激扬。它依托人文情怀而非世俗乐趣。它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不论是禅意的萌发、修身养性的调息,还是淡泊明志的志趣,其基础莫不是先以养静为主。
常平安对书法、绘画、音乐、武术均有涉猎,文化已成气息围绕其心脉、浸润其精神。对于他来说,没有拘于以某门技艺立足。他更注重通过文化的韵律而自然生发的修身守静之道。他不问仕途,无过多噪和鸣,却依然喜欢幽静。少了王籍诗句的“长年悲倦游”的恳切的求静,而如同一位需要弹奏雅曲的乐人一样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静,并且坚守至今。他的静是单纯的,是白云初晴,幽鸟相逐,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的典雅。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由谭盾为艺术总监和音乐原创的大型山地实景佛乐禅音,研习武术多年,兼习书法、绘画,又嗜好乐律的常平安在雨中观后,感叹音乐的真实,感慨遇之自天,泠然希音。高雅的音乐传达着真实的韵律,人们能真实地捕捉它的气息,从而有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的境界。在常平安的书法艺术乃至艺术思想里,莫不充盈着平和泰然的琴音之美,其散音松沉旷达,其虚静的泛音则如天籁,吟猱余韵、细微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