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建
回乡探母,忽然想走一走,选择那条少年时常走的乡间小路,信步走去。
收获后的田野,没有了阻隔,放眼望去,土地开阔,阡陌井然。想起宋朝王禹偁的一首诗“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从词中飘逸出家乡的呼唤。
小路上留下了太多上学时的记忆。
我上中学时寄宿在镇上,每个周末都会从这条路上经过。夕阳里,一群群学生步履匆忙、笑语喧哗。看到村庄上袅袅炊烟,想起妈妈做的晚饭的味道,肚子咕噜噜直叫。
返校时负重而行。背着粮袋,书包里装着课本、馍馍和瓶装咸菜。那时粮食还不富余,每家多少都有点儿不足,做好生活计划很重要。把粮食背到学校,交到学生伙房换成饭票,供一周之用。汗水浸湿了衣服,停停走走,累也开心。当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唱起歌时,一切又是那么满足。
儿行千里母担忧。一直想告诉你那个唢呐的故事。
上中学时,每天清晨,都会听到唢呐声。它上气不接下气,“吱”一声,“吱”一声地嘶叫,引起轰笑。后来它天天出现,我们跑操、学习,它就在旷野之中叫,无论寒风呼啸、雪花飘飘还是阴雨菲菲,从不间断。慢慢地,它流畅了起来,越来越娓婉动人。
“向吹唢呐的人学习,只要坚持不懈,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老师说。
来到小河边,碧草青青野花点点,一派 “蒹葭苍苍”般的清幽。小河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挡军河”。
相传,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的弟弟夫盖兵败至此,正欲渡河,不料山洪暴发浊浪涛涛,追兵又至,他跨马迎战。一场厮杀过后,望着满战场的死亡兵士,夫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天灭我也”拔剑自刎。人们就把他安葬在河边,从此,这条河就叫“挡军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夫盖那种慷慨的英雄气概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小河流水沧桑变迁,如今,人们更具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精神。从小路上走出了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探索人,家乡在他们手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条荒芜的小路曾是通达集镇的捷径。随着大路上日益增多的滚滚车轮,它退出了舞台,新的便捷取代了它的作用。
在变化迅速的今天,浮躁的人们在试图寻找成功的捷径,而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捷径。只有看着目标,一步步脚踏实地行走,才会最终到达。
如这小路,它斜过田畴,越过土坎,跨过沟壑,以自己的通达向着远处的家园,这就是捷径。每个人的捷径都在自己踏踏实实的步伐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代代家乡人不停地探索着、改变着这块土地。唯有这原上之草依然如故。“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从芳草中走来,饱览这一路秀色,毛绒绒的草籽挂在衣襟,表达着家乡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