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我市一年多 悉心照料如亲人
市救助站帮“天书”少年找到家
全市首例通过人脸识别救助系统寻亲成功
□全媒体记者 苏 莉
通讯员 刘竞如
实习生 张锦悦文/图
孩子写的“天书”。
在全国救助信息系统进行人脸认别成功。
本报讯11月29日,在驻马店市救助管理站内,工作人员特别兴奋。“终于被破解了,这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家啦!”工作人员高兴地说。据了解,这是驻马店市救助管理站首例通过全国救助信息系统人脸识别寻亲成功的特例。
“2017年7月19日,市公安局雪松派出所的民警将这个流浪少年带到市救助管理站。为了给他找家,真是费尽周折。”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孩子来的时候显得很瘦弱,疑似聋哑人无法交流。市救助站安排专人悉心照料,同时迅速启动快速寻亲模式。入站24小时内通过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入站7个工作日,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
在工作人员的照料下,少年逐渐放下戒备心理。无法用语言交流,工作人员就有意拿来纸和笔让他随便画。有一天,少年突然写了一张谁也看不懂的“天书”。
这一张“天书”,字迹工整,方方正正,但没人看得懂。少年身份是谜,写的字更是谜。工作人员专门找文字专家寻求帮助,但没人认识这些“天书”。为此,本报曾经专门进行过报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少年来自哪里,他写的又是什么?
2017年8月,少年情绪不安,日益狂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其送至精神病院进行康复治疗。2017年底,市公安机关为长期滞站人员进行人脸识别。但由于公安部门暂时无法识别河南省外的受助人员信息,少年身份依然没有核实。
2018年11月,市救助站信息科获悉全国救助信息系统启动人脸识别功能,在科长关艺歌的带领下,全科人员加班加点把长期滞留人员全部进行比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天书少年”的家。
原来,男孩叫韩俊超,19岁,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庙岔镇韩寨村人。“天书少年”,终于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