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城区 曹蔚华
《白事会》是2016年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脱颖而出的高分奇作,但是出于对“死亡”这个沉重话题的微妙心理,我一直把它排在我书单的后位,及至看完后,感触有三句话:
“遗憾,应该早点看这本书。”
“好糗,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
“给力,不是鸡汤是猛药,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
对于死亡,大多数中国人是比较忌讳的。
当你在阅读,呼吸均匀,意识清醒,而此时此刻,正有人闭上眼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想到这些,会让人产生一种恐惧、压力和紧迫感。“在人生这趟公车上,死神就是个小偷,生命是贵重物品。虽然你尽量躲着小偷,但他悄悄黏着你,还可以隐形”。而大了,就相当于那个司机师傅,提醒你“看好自己的物品”。
大了,在天津准确的读音,“了”是三声,是天津人对婚丧嫁娶组织者的一个称呼,现在大了专指从事白事的组织者。“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或许其中包含着这层意思:人们觉得他们能把死——最困难的这件事情,打包了结”。
《白事会》收录47篇大了亲历故事:《后备厢的铁锨》、《一个老党员的情操》、《穿寿衣发个朋友圈》、《如果可以飞檐走壁找到你》、《死神你好》、《太平间的婚礼》、《熊老太太》、《抑郁症患者》……有哭,有笑,也有哭笑不得;有惊心动魄,有感人至深,更有发人深省。
有位老太太一边和家人说话,一边在被子下面用水果刀割腕自杀了。老太太瘫痪了19年,家人照顾了19年。老太太保养得很好,最难得的是身上没有褥疮,两条腿萎缩得也不太严重,一看就知道是有人经常按摩,细心照顾。19年,不容易!在白事上,哭得最痛的不是儿子,而是老太太70多岁的老伴。老人老泪纵横,像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孤零零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你不是说还没有和我过够吗?说下辈子还在一块过,你说这话有啥用?你狠心丢下我!你啊……我也……没有和你过够。我也不用每天看着表提醒你吃药了……我以后每天干啥呢?”一屋子人都偷偷地抹眼泪。
到了晚上,大了以为一天的工作就要结束了,没想到又出事了,大爷也割腕跟着老伴去了。原来这个世界上真有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爱情。
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拉手静静地躺在一起,你,还在怀疑爱情吗?
有些人就是很怪,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孝顺,一定要死了以后才发孝心。
有个老人5个儿子两个女儿,活着的时候每个孩子家住1天,正好7天。老人尚在住院时儿女们就开始操持后事,还为此特意租了一套房子,表面说是人多,其实谁都不想让老人死在自己家里。大了去的时候,没有人哭,都忙着打电话,整得场面和记者招待会一样,大了和故去的老父成了隐形人。
“给最高的档次!电视、冰箱、洗衣机、手机,什么电器都要!还有房子、汽车、轿子都要,马要14匹,牛要14头!”活着的人争相显耀排场,全然不顾此“牛马”并非供下世之人用来吃的。最后,送路成了一场“白马”和“黄牛”的嘉年华,直至交通堵塞一干人被请进派出所。
看多了虚情假意,有时,动物对人类的感情,人真应该学学。
有一位老奶奶70多岁了,得了糖尿病眼睛看不见了。儿子给老人弄了条金毛犬,一直陪伴左右。在老奶奶出殡的3天里,大了都被这条叫阳光的狗感动着。3天里,阳光不吃不喝,流着泪,哀叫着,护着老奶奶的灵柩,不许人靠近,还拼命挠着棺材试图叫醒主人。火化车开走了,阳光在后面玩命地追着;葬礼结束人群散去,阳光却守在火葬场不肯回家。
“见过多少死人我都没疼过,为了一只狗,真的疼,不骗你们”。阳光用行动告诉大了,什么是忠诚,绝对的忠诚!
或许有人会说,讲这些死亡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如《白事会》代序所言:“我觉得,起码能让我们想一想活着的价值。如果死不能选择,只能有一种样子,活着却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必只像一块钟表一般,在忙碌中转动。”
大了的发小“泰森”,上了大学开了公司结了婚有了孩子,俨然成功人士。但就在他几乎什么都有的时候,命却没了——35岁,肺癌。
“我从前也参加过葬礼,站在这里,感觉好像死这件事情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参加追悼会就和开会一样。但是今天,我再也不能站在你们中间,我成了这场葬礼的主角,只能安静地躺在这里了。一会儿你们就会和我从前一样回去,回到你们的家中。但我恳请你们,不要犯我从前的错误。从现在起,要知道,有生命多好,可以陪在家人身边,和他们一起吃一起看一起笑……所以,你们不要和我一样,到快死的时候才知道这个道理,那样就已经太晚了。我从前认为那些最重要的,其实一点都不重要。活着,健康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追悼会上,“泰森”的遗言字字泣血。
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生死本来就那么个事儿,面对比逃避更需要勇气和胆量,但也更让人踏实。
所以,人哪,不必害怕死去的人,而要从死亡中学会如何生活。糙一点来说,人就是个臭皮囊,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失意的时候,别抑郁。得意的时候,别躁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