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高琳琳
本报讯 50多年前,两名年龄相仿的学徒在一起工作,结下难忘的情谊。昨日,市民张兵向记者求助,希望能帮他找到当年一起在安阳工作的“大哥”刘丙林。
在安阳当学徒时相识
张兵说,50多年因为家里穷,母亲托人为他在安阳找了一份当学徒的工作。
那时,运输工具比较落后,牛车、驴车、马车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安阳老城内和城关的主要道路两旁,大都设有招待行人、车辆的车马店。
“那时安阳大的车马店能停放上百辆马车,小的车马店能停放一二十辆马车。”张兵回忆,他的主要工作是打杂和喂马,有时候也到主人家帮忙。
在那里,张兵认识了比他大两岁的刘丙林,对方是南阳人,父母因病去世,四处打工维持生计。
“他比我有经验,从来没有因比我来得早而看不起我,还时常教我如何干活节省时间和体力。我骑马也是他教的。”张兵告诉记者。
危急时刻“大哥”救助
“我们同吃同住,脾气也合得来,很快就成了好兄弟。我还认了他当大哥。”张兵说。
后来,父母为张兵介绍了一门亲事,他就从安阳回了老家,从此再也没见过刘丙林。
“我今年71岁。虽然我们已经50多年没有联系,但他对我的恩情我至今仍记得。”张兵说,当年有一天晚上,店里的几匹马突然惊了,不停地嘶叫,而且试图挣脱缰绳往外跑。因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管理好马匹,情急之下,张兵死死拉住缰绳不松手。不料一匹马朝他的头部狠狠踢了一脚,他当时就晕倒在地。
事后张兵才知道,自己晕倒后,几匹马挣脱了缰绳向外跑。眼看其中一匹马就要踏上他的头部,危急时刻,刘丙林猛然扑倒在他身上,帮他躲过一劫。
为救他,刘丙林的腰被马踏伤,很长时间才恢复。
如果没有对方相救,自己或许早已不在人世。张兵一直对“大哥”刘丙林心存感激,至今难忘这份恩情。“我想找到他,和他叙叙旧,感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张兵说,希望自己多年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如果哪位市民认识安阳的刘丙林,请及时与本报记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