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味”之味
——刘军甫诗词漫谈
□叶 雨
读与思苗青/摄(图文无关)
1992年5月,军甫同志受命主持泌阳县政府工作时,正值全国改革开放进入紧要关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不久。面对当时泌阳县发展乏力局面,军甫不急不馁,深入调研,很快依据小平讲话精神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其间,他展现出的谦逊风度、睿智风采、执着作风、干练风格,尤其是顾全大局、甘做奉献的配角意识至今仍为许多泌阳人膺服且称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从那时以来对他的基本印象。
然而,当时我并没有听他言及诗词。军甫先后担任过县区、地市、省直部门领导,即使在我有幸随其左右不算太短的日子里也没见他谈诗写诗。直到他从省直转回本市,我才惊奇地发现他业余所作的作品——古体诗词以及现代诗歌,量大并且质优。哦,真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呀!现在,其中的古体诗词已择优结集为《余味集》出版,天中百花园又添一朵美丽的奇葩。
纵观中国文学史,传世诗歌要么来自民间——比如多数《诗经》作品,要么来自“官人”——比如建安文学中的曹家父子、被称为“诗神”的陈子昂、作品被推崇为“诗史”的杜甫,而基本不见于专业诗者。正如程光炜所言:在近代以来的文学分工开始以前,中国最著名的诗人都是那些为官从政的文人,唐宋诗词大家即为典型例证。这些人饱读经书,阅历丰富,又因为做官,游历过许多山水,而且洞悉人情世故,所以他们的作品既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深刻表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不朽的诗篇都带有这种历史印记(见《余味集》序二)。
军甫人在当代,却与先贤一样,因为“饱读经书,阅历丰富”、“洞悉人情世故”而遣兴笔端,再想自抑也难。于是,便奉献出如此光彩熠熠的佳作。军甫首先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党政领导,诗词创作只是其“余味之求”、“余兴之吟”、“余韵之声”、“余闲之作”、“余生之梦”(见《余味集》代后记)。
孔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余味集》所收诗词,无论赞美家国山河,还是吟唱草木鸟虫;不管是偶得的短句,还是浩叹之排律,无不表达着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理想和真情,展现着他独特的文学素养与追求,绝无无病呻吟之作、华而不实之语。
军甫诗词继承了汉唐风骨,朴素无雕琢,隽永而厚重。例如《长相思·天中山》:“洪河流,汝河流,天中山上风雨稠,悬壶冠九州。云悠悠,岁悠悠,颜碑未老千古秋,月明故乡楼。”其中寄托的家乡情既深沉内敛又博大厚重,令人浮想联翩。《转岗次日乘机赴京途中》:“梦归故里心事成,昨日转岗今赴京。情系家乡田园绿,喜看锦绣万千重。心随雄鹰穿云雾,魂游太空傲清风。青春曾有凌云志,花甲未迟报江东。”诗歌传达的欣喜振奋活泼泼如在读者眼前。
军甫为诗如其为人,清新而亲切,言近而旨远。例如《秋颂》:“一叶飘落青山瘦,繁华去尽风骨留。傲霜野菊香正远,南去飞雁声亦悠。四野喜看硕果累,高天更显霜花稠。春耕夏耘千秋过,居功虚怀是为秋。”作品展现了作者的洒脱豪迈,寄托了他对人生的个人体悟,所寄意象具体而细微,所寓哲理宏博而高妙,既有鲜明的文学性又有深沉的思辨力。再如《寄友人》:“行路何惧脚下软,登高自觉天地宽。厚德如土可载物,好人岁岁享平安。”虽属活用成语,却是字字含情,温厚亲切,既抒发了作者的操守信念,亦表达了对友人的慰勉鼓励,寓情于理,直而不厉,为世人树立了直道交友的现实借鉴。与此意旨相同的还有《交友》等许多篇章,各从不同角度传达了其交友结谊的宝贵心得。
现实生活中,军甫极少以怒目示人,他感染影响周围人的一贯姿态是循循善诱的亲切——引导人们干正事、走正道、务正业。在他,作诗虽是人生的“余味”,却牢牢固守着“诗言志”的本质。他寄托于诗词的文学考量,更多是诗的传情教化功能。这种创作立场是所有文学青年、文学爱好者应该具有的宝贵财富。
军甫既有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的至深体验,也有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的雄心。他踏入社会便投身改革开放的激流,并从中养成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敢于任事的担当精神、甘于淡泊的廉洁操守、善作善成的有为形象。正如其《马年马歌》所云:“一马当先喜迎春,万马奔腾气象新。马不停蹄送吉祥,快马加鞭追福音。人欢马叫今如昨,龙马精神昨如今。天马行空创大业,马到成功定乾坤。”军甫有大任在肩,时时自励自省,同时也为火红年代的春潮涌动所激励:“一夜东风生野草,三声春雷震九霄。桃红初露含苞放,杨柳正绿万千条。人欢马叫忙耕耘,天南海北闹春潮。二月二日龙抬头,中原崛起看今朝。”(《二月二龙抬头》)即使步入暮年,他仍壮心不已,浩然叹曰:“人民吐气扬眉,看中国站起,屹立东方。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复兴凝聚能量。圆梦誓兴邦。走改革之路,谱写华章。实现宏伟夙愿,明日铸辉煌。”(《望海潮·中国梦》)
军甫既以写诗品享生活余味、寄托余年兴味,自然是汪洋恣肆,一发而不可收。一篇短文,难以尽说。而其所见者远、所述者深的诗歌品质亦非我所能解构。不过,“诗无达诂”。想军甫先生和广大读者一定会宽宥我的不揣冒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