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05月08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是他心头永远的疼

发布时间:2018-05-08 08:26:02  

 

□郭建光

daih18059.jpg

作者和刘庆邦(左)合影。

近日,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的新书《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刘庆邦先生从北京赶到郑州参加中原风读书会。我作为读者近距离聆听刘庆邦先生对这本关于母亲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的解读,感受孝文化在作家身上的传承。

“痛哭是一种能力……在为母亲办后事期间,我的嘴仿佛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只剩下哭的能力。我哭得嗓子嘶哑,几乎发不出声来……我双眼红肿,两只眼睛肿得只剩下两道细缝,看什么都是泪眼,看什么都模糊不清……我头上戴了用白布缝制的孝帽子,腰里扎了白布带子和麻绳,手里提了用麻秆做成的哀仗……不管是雪是泥,我全然不顾,跪到哪里算哪里,没有人逼迫我,我愿意跟人家磕头。如同痛哭是我的需要,磕头也是我的需要。我心里想的是我母亲,我跪下磕头是为母亲所磕,我裤腿上沾满了泥,两只手上也沾满了泥,这样也好,泥使我有了一种回归的感觉”。

这是书中的一个段落。可谓字字声泪俱下,发自肺腑。经过朗读者的现场演绎,更是声情并茂,直戳泪点。

刘庆邦先生声音颤抖着说:“母亲一直是我的敏感点、痛点和泪点。”

刘庆邦在母亲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和母亲重病辞世前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母亲身边。刘庆邦幼年丧父,是勤劳、善良、智慧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姐弟五人抚养长大。身为长子,母亲对他格外依赖和信任。他当时意识到,在母亲病床前尽孝心,是报答母亲最后的机会。每天在照顾母亲之余,他都会抽空记日记。初衷是为了记录母亲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细节,更好地陪护母亲。母亲精神好些时,会给他讲故事。

“我有一个会讲故事的母亲,她很有文学天赋,虽然不识字也不影响她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果她多活些年,会给我讲更多的故事。”刘庆邦先生说,他同时记下大姐、二姐和妹妹、弟弟讲的故事,以及对某些事情的思考与感悟。

母亲去世后,他把日记本放在柜子里,从未想过发表。直到十多年后的某一天,他偶尔翻开日记,一看就欲罢不能,整整几天都在看这些日记。他先是整理母亲生病住院治疗期间的日记,在《十月》刊登;后来,又把在母亲临终前最后的日子所记的日记交给《北京文学》发表,均获得高度赞赏。由于日记写得自由,率真,无拘无束,并且跳跃、简洁,内容丰富,被评价为“时间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空间在病房与家乡之间轻松转换。文本因此具备一种无所不能的包容性,一种复杂多变的开放性”,堪称新时代的“世说新语”。

刘庆邦先生说,书中贯穿的就是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就是在当下,孝文化也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母亲给我了生命,我继承了母亲的遗传基因,长得和母亲很像,在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母亲的生命还在延续。这还不够,我更要接过母亲的精神和灵魂,通过不断的自我修行和自我完善,使母亲的灵魂得到发扬光大。”刘庆邦先生说,所以,他给这本书命名为《我就是我母亲》。

刘庆邦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迄今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他的作品,无论是获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鞋》,还是经典的短篇小说《响器》等,都充满着灵性和想象力,浑然天成。他的中篇小说《神木》以锋利与克制的笔触剖析人性中的善与恶;长篇小说《遍地月光》、《红煤》等,直面现实又超越现实,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他用生命关照的两个世界:煤矿和乡村,以及他以眼泪和心血刻画的人物命运和生存状态。

谈到小说,刘庆邦先生以大海形容长篇小说,波涛翻滚,一望无际;中篇小说如曲曲弯弯的长河;短篇小说似瀑布,有横断面、有流速、有水雾,甚至形成彩虹等美丽景观。结尾要意犹未尽,用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升华点,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他建议读者多读短篇小说,写作先从短篇小说写起,锻炼语言和写作技巧。

刘庆邦先生非常平易近人,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图片由郭建光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