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04月03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恩情难忘怀 良好家风代代传

发布时间:2018-04-03 08:50:15  

 晚报首席记者 高琳琳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此。有的人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挽回。”昨日上午,翻看母亲生前的照片时,市民汤玲睿哽咽道,母亲在家就在,母亲不在家就没有了。

汤玲睿的母亲去世近9个月了。清明节到来之际,她的内心无法平静,有好多心里话想对母亲说。

慈善母亲惠及乡邻

汤玲睿的母亲生育有4个子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她只进过扫盲学校,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老人15岁入团,积极向上,充满朝气;24岁入党,意气风发,成为骨干,整日穿梭在行政村与大队部之间。

“在‘大跃进’年代,母亲为乡邻排忧解难。后来,她又成为大队部的卫生员,每家每户都留下她的脚印。”在汤玲睿的印象里,母亲经常一手提茶瓶一手拿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把药送到村民家中。谁家有人半夜发病,母亲立即起床去治疗,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日复一日,坚持了几十年。

老人的娘家有一个祖传药方,治疗产后风,曾风靡全乡。她配制的药救治了全乡不少产妇,这让她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谁家婆媳关系不和找她调解,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找她解决;乡邻红白喜事操办,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

大义母亲赢得称赞

汤玲睿父母结婚时,父亲还在信阳读书,母亲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几乎都花在父亲身上。父亲在外工作时,母亲一人挑起全家重任,既要养育4个未成年的孩子,又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她白天在地里为多挣工分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夜晚回到家里洗衣做饭、缝缝补补。

汤玲睿的父亲一辈子没进过厨房做过饭,没刷过一次碗,没洗过一件衣服,一直被母亲宠着。母亲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委屈都不去抗争,不愿让外人知道,自己强力支撑、极力承受,最终身患癌症。

汤玲睿的母亲不但是好女儿,还是好儿媳,她用借来的5元钱把公公安葬后,就承担起了赡养婆婆的义务。婆婆患有高血压等多种老年病,经常住院,长年不断药,她端茶倒水床前服侍,从没叫过苦和累。婆婆离开人世后,她又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

“我外公90岁那年因脑血栓住院。当时母亲已经70岁了,除在医院无微不至照顾外,回到家还不脱衣服睡在外公的床前,照顾他吃穿和夜晚大小便。”汤玲睿说,许多人都说外公有福气。

勤劳母亲传递家风

母亲的行为深深感染着子女。在她生病住院的3个多月里,汤玲睿和弟弟端茶倒水,侍奉左右,默默做着子女应该做的一切。

汤玲睿的母亲勤劳善良,每顿饭总是最后吃,一家人吃剩下的饭菜她最后包揽。她常说:父母是长辈,需要孝敬,要吃最好的;丈夫长年在外,身体不好,需要补补;孩子还小,正在长身体,增加营养才会长大个。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汤玲睿的母亲教育孩子有一套方法。她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感染着子女,在关心的同时严格要求,时常告诫子女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帮助他人、乐善好施。

每当有乞丐来到家门口,即使馒头筐有小块的,老人也总是拿整个馒头递过去。汤玲睿向母亲询问原因,老人称谁都有困难的时候,能伸手帮一把就帮一把。

在母亲的潜移默化和谆谆教诲下,汤玲睿和弟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勤俭与诚信是立身之本,懂得要光明磊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汤玲睿说,母亲一生平凡伟大、朴实无华、任劳任怨、乐善好施,在她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虽然母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