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构建森林城市、打造宜居天中正成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新的梦想。市创森办与本报联合举办“创森”杯征文大赛,旨在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主题,有机结合植树节、爱鸟周、国际湿地日、国际环境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宣传,通过不同文体,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市生态建设、城市发展、造林绿化、文明创建、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借此增强广大市民的绿化与环保意识。征文启事刊登以来,收到了本地及外地作者的大量优秀稿件,本栏目将择优进行刊发,在评选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以及作者进行公示。敬请关注。
“创森”杯征文投稿信箱:tzwbjjb@163.com
沐浴着春光闲逛,抬头见银杏树干上挂有一绿色小牌,上面写着银杏的“姓名”、“籍贯”、科属和用途等。呵呵,这不就是树木的“名片”吗?
名片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据说最早出现在封建社会。但树木有“名片”,绝对是现代的事。给树木挂名片,好!因为除园林绿化专业人士外,市民对很多植物尽管天天见面,却是“对面相逢不相识”。给树木悬挂树牌,树木有了“名片”,市民不仅可以正确地直呼其名,还能增加绿化常识,知道植物的“籍贯”、科属和用途,了解树木的前世今生,何乐而不为呢?
一路逛来一路看,越看树木越愉悦。
那些菩提、银杏、香樟、桂花、小叶榕等树木上均挂有或叶形、或树形的“名片”。树木有了“名片”,犹如胸前佩戴了鲜花或徽章,树木一定会深感自豪和荣耀。我也为城市建设中关爱植物、人性化服务而备感高兴,不由得发出赞叹。
一路逛来一路看,发现许多树没有“名片”。
这些树木,明显比那些有“名片”的树木矮小,甚至有的近乎匍匐在地。我突然发现,那些有“名片”的树木,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古树名木,有的甚至是“国宝”,其家族史悠久,地位优越,如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
比起古树名木,没有“名片”的树木则像植物界里的“下里巴人”、“弱势群体”,在伟岸魁梧的古树名木面前,似乎低一等、矮三分。我不禁替它们打抱不平:为何它们不能拥有自己的“名片”呢?
一路逛来一路看,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是杞人忧天。
你看,没有“名片”的树木在灿烂的阳光里,一样努力地向上生长。它们同古树名木一样呼吸着洁净的空气,扎根于大地,同在一个蓝天下,身处同一个环境,并没有因自己缺乏“名片”而自卑泄气,不向上努力生长。
你看,在伟岸魁梧的古树名木下,它们并没有感到低一等、矮三分,并没有感到压力。古树悠久可仰慕,但不妒忌;名木有名可钦佩,但不巴结。自己有自己的活法,自己有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是那些作为点缀的灌木丛,也一样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姿态,挥舞着鲜嫩的绿叶,奉献着洁净的氧气。它们簇拥着古树名木,陪衬着古树名木,补充着古树名木,共同营造人类宜居的生态环境。
我欣赏那些声名显赫的古树名木,更赞美那些名树下的“无名树”。
(戚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