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春节消费警示
春节消费这些事儿要注意
□晚报记者 王捷 通讯员 吴彦华
本报讯 春节临近,正值消费旺季,为让消费者过一个舒心祥和的节日,市消费者协会根据全市消协组织近两年春节期间受理的相关投诉情况,发布2018年春节消费警示。
小心扫码送礼品等新型诈骗
春节临近,在超市门口、大型购物中心等,总有很多赠送牛奶、食用油、食品、工艺礼品等活动,但有些“赠送”需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这些涉及个人信息的“赠送”往往是经过“精心”包装的新型诈骗,骗子利用所取得的信息开通账号进行贷款等,让消费者不知不觉间背负巨额债务。消费者一定莫贪便宜,时刻提防个人信息泄露。
办理预付卡要谨慎
春节是餐饮、美容美发、健身娱乐、洗车洗衣、KTV等服务行业办理预付卡或续卡促销高峰期,消费者要审慎了解商家的有关情况,充值金额不宜过大。不了解的商家不要轻易充值,对相关服务内容进行书面确认,最好与商家签订协议、开好发票并与刷卡单等凭证一并保存。每次消费后要向经营者索取相关凭证,提防不法经营者卷款跑路后,消费者手中缺少维权证据。
理性对待商家优惠促销
为促进节日消费,商家的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参加促销打折活动时,要详细了解活动规则,特别要留意商家的促销信息、时间范围和限制条件等。购买商品或服务后要主动索取票据证明并妥善保管,发现质量问题,可与商家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要及时拨打当地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警惕“感恩答谢会”坑老年人
岁末年初,一些无良经营者往往以“感恩答谢”、“回馈老客户”的名义,通过组织老年人参加免费的招待会、恳谈会、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免费旅游、赠送礼品等活动,诱骗老年消费者购买质次价高甚至是“三无”保健品。有的打着“无效退货”或“交付订金就可终身免费享用”的幌子,在骗取老人钱款后逃之夭夭。老年消费者务必远离此类“感恩答谢”等活动,避免上当受骗。
预订年夜饭需用心
消费者在预订年夜饭时,尽量选择自己熟悉、口碑良好、诚信经营、安全可靠的餐厅。最好实地挑选菜品,尽量弄清每道菜的名称、内容、规格、价格等。可否自带酒水、有无最低消费、开瓶费、包间费以及订金、违约责任等事项也要问清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出门旅行要留神
通过旅行社春节出游,尽量选择有合法资质、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旅行社。切忌一味追求低价,提防低价旅游高价兜售保健品或全程购物游或暗含种种额外收费项目。要到旅行社营业场所签订旅游合同,对行程安排、酒店标准、购物次数、收费项目、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约定,避免日后发生纠纷。
消费者在包车和租车时要注意,选择具有合法营运资质、诚信度高的汽车租赁企业、车辆和驾驶人,认真审核并签署合同。
挑选家政要谨慎
选择家政服务时,要选择相对有实力、用工制度健全的正规企业。认真阅读服务条款或者合同,尽可能将条款细化。不要轻易向家政服务公司交纳定金、押金之类的费用或办理金额较大的预付卡。不要让家政服务人员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单独或从事高空危险作业,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财产和人身损失。
滑雪场游乐场游玩注意安全
选择正规、安全设施齐全的滑雪场、游乐场,同时要增强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使用专业滑雪装备,佩戴安全防护设备。滑雪前查看滑雪场示意图,了解滑雪场概况,注意安全防护。
在游乐场游玩更要注意安全,严格按照游乐场规定在指定区域停留,不要在游乐设施前逗留。在使用游乐设施时,认真检查或协助孩子检查安全带等。
避免奢侈浪费
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节期间,消费者要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坚持量入而出,不攀比奢侈,不盲目开支,把政府有关规定和纪律自觉落实到生活中去,文明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