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德
说起我们杨家,在泌阳县也算是很有名望的。这名望不是因为我的弟兄都是国家干部,而是因为我家有个现代的“佘太君”。乡亲们为什么称我母亲叫“佘太君”?因为母亲一生吃苦耐劳,品德高尚,大家都敬佩她。
我母亲虽识字不多,但她特别重视我们兄弟几人的学习。她经常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要有志气、有理想,做个有出息的人。她经常给我们讲“杨家将”的故事、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来教育我们,鼓励我们。
母亲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天晚上到11时作业还没完成,瞌睡得实在受不了,就去睡觉了。母亲发现后立即把我从床上拉起来,训斥道:“你作业完不成,就等于向敌人投降。你父亲也是老师,如果他的学生完不成作业,他该多生气呀!”从此以后,我对学习再也不敢松懈了。
母亲一生勤奋,吃苦耐劳。她的口头禅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论什么艰难困苦,她都能想办法克服。解放后,父亲在泌阳县城教学,我母亲在农村家里种田。这“一头沉”的家庭,生活特别困难。母亲有7个儿女,这个大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她的双肩。常言说:“儿多娘受苦。”白天母亲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下地干活,夜晚还得纺线、缝衣、做鞋,每晚只能睡几个小时。另外,拾柴、磨面、打水这些杂活还得挤时间干。单说抬水这事吧,看似简单,可是对裹过脚的母亲来说十分艰难。我家住在小南庄只有4户人家,庄上没有吃水井,村民要到三里岔村前的水井里取水。我记得那时候都是母亲和我抬水。雨雪天气,小路泥泞难走,抬水难上加难。记得有一次,刚下完雨,我和母亲去抬水,走到小沟边滑倒了,浑身沾满泥水的我大哭起来。母亲厉声说:“哭什么,滑倒了再站起来才算好汉!”听了母亲的话,我赶紧站了起来,回到井边又取了一桶水。
母亲把我们养大成人,可真是受尽了苦。改革开放后,我家的日子才好转。按理说,母亲该享清福了,可她积劳成疾,衰老病残,多病缠身。但她无怨无悔,躺在病床上还坦然地说:“有苦才有甜,我的目的已经实现。”
在母亲的教育下,我们弟兄几人从小就养成了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性格。2000年11月15日,母亲病逝,享年84岁。当时有几百个乡亲为她送行。她的故事被乡亲传颂。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16年个年头了,可她那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