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 玲 图/文
揉好面团放进勺子里。
用木锤砸击勺子里的粉面团。
在架子上晾晒粉条。
本报讯眼下已过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天寒地冻,正是制作红薯粉条的时候。昨日下午,记者在平舆县东和店镇仙翁庙村目睹了村民制作红薯粉条的全过程。
仙翁庙村村民有制作红薯粉条的传统。粉条用传统手工制作,每家每年制作几十公斤的红薯粉条。
在仙翁庙村记者看到,五六户村民合作在一个宽敞的地方支起地锅。地锅旁边摆放着大瓷盆。一男子双手用力在大瓷盆里反复揉着红薯粉面团,揉揉看看,再高高举起并观察粉面团下滴的情况。待到认为可以时,旁边地锅里的水也烧开了。
随后,该男子一条腿弯曲踩在地锅台子上,一条腿支撑在地面上,左手托着一个底子有好多孔的铁勺子,有人往勺子里面加送揉好的粉面团。男子右手拿着一个木锤子不停地朝铁勺子里的粉面团狠狠砸击。在木锤的砸击下,粉面团变成细丝不停地落进地锅的开水里。还有人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从锅里捞出煮熟的粉条放进旁边的冷水盆里。再有人把粉条挂在木棍上,放在用粗木檩条搭起的架子上。有村民告诉记者,放在架子上的粉条要到夜里在室外冷冻结冰,再晾晒干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