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8年01月17星期三

标题导航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文化进校园

发布时间:2018-01-17 09:09:45  

剪纸、面塑、泥塑、刺绣……这些技艺因种种原因,至今仍有不少散落民间无人问津。但其特有的文化特性,无处不透出这些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为发展和继承这些民间技艺,本周起,天中晚报小记者部将特邀我市“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走进我市各中心小学,与校园课程相结合,开展“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文化遗产”,了解和体验这些不同的民间技艺,让民间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间,让学校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片沃土。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

与“面”共舞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   /

 封面3(1).jpg

制作小黄鸭。

zhaohm180135.jpg 

“我做好了”。

zhaohm180132.jpg 

“看我做的,好看吗?”

zhaohm180133.jpg 

面塑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制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面塑制作技艺最原始的材料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现在的捏面人制作,使用的材料是太空泥,既环保又易于保存。经过传承人的手制作出的面人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112日,天中晚报小记者部特邀我市民间艺人,河南省艺术家协会会员,“关东面人张”第64位继承人张新芳老师为市回族小学的小记者们传授捏面人的技艺。

刚开始上课时,小记者们看到张老师的工具箱上摆放着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各种小动物。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因为大家都是初学者,张老师选择了大黄鸭来教大家。

课堂上,小记者们跟着张老师一点一点学起来,小小的彩泥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刀灵巧地划几下,塑成身、手、头、翅膀,转眼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黄鸭在孩子们的手上诞生了。

当看到一个个小巧可爱的小黄鸭在自己手上“出生”时,大家感觉到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艺术家”。心中洋溢着阵阵成功的喜悦,大家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小作品当做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因为他们是自己最爱的人,也是家里最辛苦的人。通过这次课程,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捏面人,也学会了如何感恩。

活动最后,张老师说:“给小记者们讲课,自己很愿意也很高兴,也希望更多的孩子通过亲手制作而对这门艺术产生兴趣,能够继承和发扬‘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二

剪纸  “刀尖上的舞蹈”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   /

zhaohm180140.jpg 

欣赏老师的剪纸作品。

zhaohm180141.jpg 

耐心指导。

zhaohm180138.jpg 

像模像样。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作为一项传统手艺,发展至今十分丰富多彩,那么小记者你们是否知道剪纸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什么呢?随着市第十小学副校长庞春红的简单介绍,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开始。

110日,市第十小学100多名小记者和民间剪纸艺术家朱俊面对面,手把手教小记者学剪纸。首先,朱俊老师向小记者展示剪纸作品:年年有鱼、金鸡报喜还有今年的瑞狗迎春……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小记者们连连发出赞叹声。

“同学们应该都注意到了,在剪纸中可以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这些就是剪纸的基础,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做。”朱老师边讲边拿起剪刀开始剪。

小记者赶紧拿起手工纸、剪刀就开工啦。有的剪掉一个角,有的剪一个圆,不少小记者皱起眉头,似乎对自己的作品不甚满意。而朱老师一直鼓励大家,还不厌其烦地帮助小记者修剪。有良师相助,不一会儿,小记者就剪出了各式图案,将彩纸小心翼翼展开时,一张纸倾注着孩子们奇思妙想的剪纸作品就完成啦!

不知不觉,活动接近尾声,小记者们意犹未尽,活动最后,朱老师邀请小记者们上台合影并把自己的一些作品赠送给孩子们,小记者们激动地欢呼雀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