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无
流行词:本土化 本尊 本群 本部
它的历史平淡无奇,像一条既笔直又平坦的大道,可谓“侬本一佳人,从未有绯闻”。大家都认为它是由指事法构成的字,字义从“木”,木下面的一横原本是加上的符号,为的是指明树根、草根之位置。《说文》说:木下曰本。其本义就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这个部位。
我们知道,在古代表示草根、树根的字除本之外还有株、根、柢等。当然它们所指并不一样。本强调的是草木之根这个部位,对此徐锴专门解释说:“一,记其处也。”段玉裁又进一步注解说:“非物形也。”他们的意思为:木下面的这个一,是为了标记树根这个位置,而不是表示根的形状。所以,有“末”和它相对,末表示树梢,相关的成语如本末倒置。其他几个字表示的则是“根”本身。其中,株是指露出地面的根,所以有“守株待兔”之说。而根和柢都是指地下面的根。根和柢又不一样,柢是指直根,根却是指弯曲的散开来的根须、根系,对此,《说文通训定声》解释道:“蔓根为根,直根为柢。”段玉裁也说:“直者曰直根(柢),横者曰蔓根。”看来,我们把常写的知根知底写作“知根知柢”也未尝不可。由此我们也明白,后来人们用根取代本、株、柢来表示树木的根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我们讲树根、草根、墙根等都一个根字代表了,而古人为什么要区别得这么仔细呢?这应该是古人方便生活的需要。相对于今天而言,和古人生活相关的物质非常少,细致地区分它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古人说羊时,根据羊的性别、长相、颜色、大小不同,就给它们取了多个名字,有羝、牂、羯、羱、羜、羒、羖等。
它后来引申为根本、事物的根源等字义。这些引申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作为一棵树,地上的部分招人注目,但只是表面,地下的部分虽然默默无闻却是根本。如果只注重表面而忽略根本,结果有可能徒有其表。
从构成上看,上面一横虽然更长且处在最显眼的位置,但它不是这个字的主角,它是由树枝演变成的。它告诉我们,你第一眼看到的、容易吸引你注意的东西往往可能是假象。最重要部分是下面那一横。它是树根,是根本,是根基。一棵树能不能活下来取决于它。但是,它的位置却在下面,在泥土中,没有人能看到。这意味着,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处于不显眼的位置,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忽略到一定程度就是忘本。一旦忘本,就犹如本字抽去了一横,变成了木。变成木后,就失去了生命,不再有继续成长的可能,唯一的结局就是行将就木。所以,一个汉字里面,一个不起眼的笔画,就可能是这个字的灵魂。
汉字蕴含的这些哲理不是祖先刻意创造的,而是在描摹万物并将它们加工提炼过程中伴生出来的。看一个汉字,重要的不是看出它描摹的、记录的对象,或是它所蕴含的意象,而是要看到它的构成中的灵魂部位。我以为,汉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望文生义”,而在于它包含的哲学意义,这样的哲学意义通常由灵魂部位来统率。这是汉字的重要魅力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夲(tāo)和本长得很像,字义上却大不一样。夲的构成从大从十,本义是进取,意思是说向前跑得很快,力量有10个人那么大。
由本构成的流行词,虽然概念新了形式变了,但就其字义而言,依旧是“本”色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