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袁 敏 张丽丽 通讯员马 骏 文/图
豫声琴韵艺术团成员在表演。
爱好相同他们走到一起
当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排练点时,他们已经开始表演,是豫剧《三哭殿》的第一场。司鼓、板胡、唢呐、笙……各种乐器应有尽有,没有搭建舞台,排练就在铺有红地毯的空地上进行。台上的演员表演得非常认真,一招一式甚至一个眼神都做得很到位,赢得围观者的掌声。
“你看我们这些人演得如何?大家虽然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但是演起来有模有样。”今年51岁的李玉勤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豫声琴韵艺术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因为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给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据李玉勤介绍,豫声琴韵艺术团由她发起组建,得到其他戏曲爱好者的一致赞同,初衷就是让更多的戏曲爱好者有一个“家”。成立之初,该艺术团只有五六个人,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吸引了很多戏曲爱好者加入,如今固定演员接近20人,乐队成员有近20人。
“孩子们都长大了,用不着我们操心,大家退休后时间充裕,聚在一起唱戏非常开心。”艺术团成员陈女士说,她从小就喜欢唱戏,退休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这上面。虽然家住得比较远,但是每次排练她都没有缺席。
因为喜欢他们主动学习
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由于房间的门窗关得严严的,室内又聚集20多人,温度比外面高出不少。大家把外套脱掉,穿上薄薄的戏服,却因为不停活动出了一头汗。然而,他们并不介意,一场戏下来没有人喊停或是要求休息,足以证明他们对戏曲的热爱。
“我从小就喜欢唱戏,经常跟着收音机学习,高中毕业时报考过豫剧团,当时因为家人的反对没能如愿。”51岁的张秀霞告诉记者,随着《梨园春》栏目风靡中原大地,她再一次产生了唱戏的念头。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市豫剧团的王玉娥老师,开始跟着王玉娥老师学习豫剧。
后来,豫声琴韵艺术团组建,张秀霞成为该艺术团的一员。为了提高演唱水平,她经常从位于北区的家赶往排练地点,可以说风雨无阻。有时晚上睡不着觉,她会起床唱一会儿。丈夫笑称她“戏痴”。在艺术团老师的指导下,张秀霞的唱腔、动作等方面有很大提升。
因为喜欢,所以主动学习,张秀霞如此,赖得才亦是如此。据赖得才介绍,他在艺术团乐队组拉板胡,现在还是一名门卫,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参加排练。“我从小就喜欢乐器,在部队时拉过二胡,板胡是后来学习的。加入这个艺术团后,我学习了更多的演奏技巧。”赖得才说。
“大伙儿都很积极,往往比约定的时间来得早,提前来的调调乐器,或者拉会儿家常,等人聚齐了开始唱。”赖得才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他的曲谱本。记者看到,这厚厚的曲谱本已经泛黄。他说,每次演唱遇到问题,大家就集体讨论,讨论完毕后,再多演奏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甘于奉献他们无畏苦累
对于李玉勤和她的伙伴们来说,戏曲表演,已经不仅是表演,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如今,他们的这个小团体俨然是一个“家”。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李玉勤带领艺术团成员四处义演。
今年76岁的李群才是豫声琴韵艺术团的老成员,他负责的司鼓指挥着整出戏的节奏。记者了解到,李群才从市豫剧团退休后,出于对戏曲的热爱,本着把戏曲文化传承下去的思想,经常跟随艺术团参加义演。当记者问李群才累不累时,他说自己喜欢戏曲,愿意为大家演奏,自然不觉得累。
“在艺术团,我的年纪最长,和他们这些人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李群才说,大家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希望在保持这份爱好的同时,将更多的快乐带给别人。市区的公园里、道路边、敬老院……都出现过他们的身影,专业的表演获得戏迷们的称赞。
说起成员们的奉献精神,豫声琴韵艺术团副团长黄明灿告诉记者,每次义演,大家都非常积极,从来没有喊过苦和累。作为副团长的她,由于时间比较自由,只要有空就会带领大家一起排练,将戏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