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2月11星期一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92岁党员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7-12-11 08:24:52  

乐于助人 为人低调 心胸开阔 信仰坚定

一位92岁党员的家国情怀

□晚报记者   姬淑华   /

在市供销社日杂小区,有这么一位老人,经济条件一般却乐善好施,单位让捐款时他最积极,得知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时他总是慷慨解囊;他86岁入党,那年,我省80岁以上入党的老人仅有3位;他不仅自己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还教育后代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近日,他更是成了名人,为素不相识的患者捐了5000元钱,他是市供销社离休干部、92岁高龄的刘彦卿老人。近日,记者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自己普通而又非凡的经历。

jish171217.jpg 

刘彦卿老人。

wangy171230.jpg 

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125日,当记者在热心读者的带领下,来到市乐山大道中段市供销社日杂小区刘彦卿老人的家时,老人正在与看望他的市供销社领导看《天中晚报》上刊登的一篇关于寻找他的文章。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天中晚报》刊登了一则我市一患重病演员急需救助的消息,刘彦卿老人知道后,特意骑着三轮车到晚报捐了5000元钱,且不留姓名,晚报为此发起了寻找老人的消息。看到记者到来,老人急忙让记者坐下,嘴里说:“哎呀,大冷天让你跑了一趟。”当记者看到刘彦卿老人虽然92岁,但腰板挺直、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时,便说:“不是让你谈做好事不留名的事情,咱聊聊你的生活习惯和经历。”

听记者这么说,刘彦卿老人笑了,打开了话匣子。“我1925年出生于正阳县熊寨乡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看兄弟姐妹中数我聪明,就让我上了学。我最终考上了汝南师范。”刘彦卿老人说,“在读师范时,日本鬼子打过来了,我也没心思学习了。那时,我充分理解了‘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便决定去打鬼子。我的一个堂哥是地下党,有一次他从外地回来,我便央求他带我去部队,堂哥同意了。”

刘彦卿老人头脑清晰、记忆力强,回忆起往事,如发生在昨天。“我是1943年当的兵,在新四军第五师。当时我们的司令员是王树声。我在部队是后勤兵。”刘彦卿老人说,他参加了两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后来在信阳上班,1965年调到驻马店地区供销社工作。

“打日本鬼子时,我一点儿也不怕死。我头上、身上的伤很多。”刘彦卿老人说,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成了他的夙愿。

86岁入党

刘彦卿老人说,他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走过来,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老人当科长的时候,对同事非常关照,时时处处为别人考虑。他从不爱支使人,自己能做的事坚决不让别人做。”市供销社副处级调研员邱新民说。

“我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文革’时被打成了‘右派’,被下放到西平改造。”刘彦卿老人深情地说,“我知道我是无辜的,党误解了我,但我一点儿也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因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怀疑党,而是好好地劳动改造。我始终相信,党终究会还我清白。”

在西平劳动改造了十几年,1978年,刘彦卿老人平反昭雪。“再次上班后,我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批复。”刘彦卿老人说,“但我没有泄气,今年入不上,明年接着写入党申请书,直到离休。离休后,我仍坚持写入党申请书。”

“刘彦卿老人虽然不是党员,但他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邱新民说,“刘彦卿老人的入党申请书写的都是肺腑之言。2011年,当时的市委组织部部长李明得知老人入党的事后很是感慨,他说,对党这么忠诚热爱的老同志,咱一定要让他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李明把老人的事迹汇报到了省里,并把这件事写成文章发表在当时的省级报刊上。”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在这年入党,对刘彦卿老人来说很有意义。那年,我省一共有380岁以上的老人入党。”邱新民自豪地说。听邱新民这么说,刘彦卿老人笑着说:“我是老同志、新党员。自从我参加革命以后,我就认准了共产党是最值得信赖的党。很感谢供销社的领导,经常来看望我,问我什么需求。”

乐善好施  家人支持

记者在刘彦卿老人家里,见到了他的大女儿刘春霞。刘春霞今年50多岁,已退休,经常和妹妹一起照顾父亲的生活。刘春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她告诉记者:“父亲与弟弟生活在一起,弟弟与弟媳很孝顺父亲。我的弟媳刘平虽然忙,但总是抽时间陪父亲聊天、为父亲洗衣服、买父亲爱吃的东西,很难得。这次父亲捐款的事情弟媳知道后,不但不责怪父亲,还非常赞同父亲的做法。”

“父亲是一个心胸开阔、不爱记人过的人。记得有一年单位里该轮到父亲晋级了,有人说父亲负责的仓库里自行车少了一辆,意思就是父亲偷走了。当时我已上班,知道这辆自行车已卖,并有发票可查,便找领导说明情况,总算为父亲洗了冤屈,可晋级的事已错过了。”刘春霞说,“我要去找诬陷父亲的人理论,父亲坚决不同意,教育我说凡事不要太计较,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谈起刘彦卿老人爱帮助人的事时,邱新民说:“老人的觉悟高,只要单位有捐助活动,他总是积极捐款捐物,且捐得数额不小。其实,单位有规定,离退休人员是不用捐的,可他非捐不可。他家的经济条件一般,还经常服药,前些年他的小女儿患重病花了不少钱,但他就是乐善好施。他还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做了好事从来不对别人说。”

“父亲是一个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不爱讲吃和穿。我们给他买衣服,他总爱说衣服能穿就行,没必要穿新的。”刘春霞说,“父亲爱劳动,从不闲着。你看我们院子那么干净,就是父亲打扫的。他还爱打扫家属院的路面。下雪天,他总是把家属院路面上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

“创文时,老人可没少出力,家属院的楼道是他打扫的、楼梯扶手也是他擦的。”市供销社老干部科负责人周新田说。

“父亲心胸开阔、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兄妹几个,我们从不斤斤计较,觉得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采访结束时,刘春霞说。

采访札记

但行善事 不愿人知

□姬淑华

近几日,晚报官微后台被刘彦卿老人“控制”了。有的网友留言:“一看晚报登的标题‘九旬老人为患病演员捐5000元钱’,我还以为老人很富有,结果看了内容才知道,老人的女儿曾患重病,债台高筑,老 人的身体不好,要经常服药,这位老人太令人尊敬了,向他致敬!”还有网友留言:“老人经济不宽裕,一下子捐了那么多钱,连个姓名也没留,真难得,真令人感动。这个冬天,老人的行为感动、温暖了我。”还有网友说:“老人捐了那么多钱,不让自己的儿女知道,可见老人的儿女非常支持,老人儿女的行为也值得大家学习。”留言清一色是为老人的行为点赞的。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刘彦卿老人的行为是一股暖流,温暖了大家;也是一股清流,引领教育了大家。

记者在采访刘彦卿老人时,老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愿麻烦人,也怕麻烦人。大家都不容易,都很忙。”老人说话慢声慢语,一直面带笑容,岁月留给老人的是内心的宁静、平和、善良。刘彦卿老人说,他做事爱推己及人, 义务为家属院打扫卫生也好,积极捐款捐物也好,都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让人知道,也不想让人知道。“单位给我订的有《老年春秋》《历史文摘》杂志,我订的有《天中晚报》,没事我经常看。我深信‘帮人如帮己、救人就是救自己’这句话。”刘彦卿老人说,他女儿患重病时,他深深体会到了没钱的难处, 所以他看到别人遭遇困境时,就力所能及地帮助,这样做为的是求得内心的安宁、良心上过得去,算不上壮举。

    真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老人,愿老人好人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