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1月23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在舌尖

发布时间:2017-11-23 09:06:15  

□周刊记者  左蕊  /

常言道,乡愁在舌尖。对于每一个离家的游子来说,家乡的美食不仅是美食,更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120日,记者采访了在我市打拼的湘西人小刘。对于小刘来说,湘西老家母亲制作的香肠就是他童年的记忆。

 wangk1711133.jpg

寒冬腊月是制作香肠的最佳季节。

让人垂涎的湘西美食

湘西的腊味早已家喻户晓,苗家人自制的香肠、腊肉更是名声在外。小刘说,虽然他家从农村搬进城市已有20多年,但苗家人传统的手艺没有丢,苗家人勤劳质朴的品格依然在家人身上延续。每到年关,小刘母亲的年货清单里必不可少的就是香肠。“从外面买的不好吃,我家都是自己腌制,味道好,吃起来也放心。”小刘说,他的母亲逢人总会这么自豪地唠叨上几句,再热情邀请别人“等腌制好了,来我家吃香肠”。

一种食物之所以美味,不仅是食材本身带给人的欢愉,更是因为它被赋予了某种寄托。1995年,6岁的小刘跟着父母从湘西一个偏远的山村搬进城市。从一个“乡下孩子”到“城里孩子”转变的过程是难以言表的,自卑、胆怯、不安的情绪时常困扰着年少的小刘,唯有待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他才感到安心和踏实。而母亲用以抚慰小刘幼小心灵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为小刘做上一顿地道的家乡饭,这其中必然有小刘最爱吃的香肠。

小刘告诉记者,每次他看到一片片油滋滋的香肠就倍感亲切,每每尝到那熟悉的味道,就感到回味无穷。

走亲访友必备礼物

“我爱吃母亲做的香肠,不仅是因为香肠本身味道鲜美,更因为它时常被用于馈赠亲友,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刘介绍,湘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食物难以长时间保存,所以先辈们想出了腌制食物的办法,制作香肠、腊肉的传统传承至今。

“如今,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仍会自制一些香肠腊肉,一方面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享用,另一方面用以招待来自各方的亲朋好友。自给自足之余,还可以投放到市场上,产生经济效益。”小刘说,他母亲做的香肠,大多用于前两者。

“住在农村时,每到寒冬腊月便是制作香肠的最佳季节。在这段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听到村子里传来猪的嚎叫声,那是大伙儿把喂养一年半载的猪杀掉。除留下一部分肉过年吃以外,其他全部做成腊肉、香肠,以备来年之用。”小刘说,“逢年过节,香肠就成了我们走亲访友、联络情感的必备礼物。去看叔叔伯伯,我们会送上些自制的香肠。去看爷爷奶奶,我们也会带上些自制的香肠。当然,还有一部分会放在冰箱里保存起来,待有客人来访时,做一份香喷喷的炒香肠,算是苗家人高规格的款待了。”

相亲相爱的家族情谊

“做香肠,靠母亲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这凝聚了全家人的辛劳和付出。我们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爸爸兄弟姐妹5人,加上我的堂兄弟姐妹、侄儿侄女,共有24人。”小刘对记者说,每逢佳节,全家人便会聚集到奶奶家,谈谈心、吃吃饭、聊聊天。当然,无论谁家有事情需要帮手,其他人便会不约而同地搭把手、帮帮忙。

做香肠的时节,也是快过年的时候,家族的人会找一天空闲的时间聚在一起,每家每户把钱凑在一块儿。小刘的母亲负责买肉、买肠衣、买作料,二姑负责切肉、调味、搅拌,三姑负责操作灌肠机,大姑姑负责穿肠衣、打结绳,爸爸负责把香肠分批分类,叔叔负责把香肠上挂,其余的人负责打下手。男女老幼在一起干活、聊天,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回家的路上想,也许小刘所谓的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有美食在侧,有亲朋在旁,有家人为伴。而小刘母亲做的香肠已经不仅只是一种食物,它已然成了小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伴随着小刘度过每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春夏秋冬。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