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变身“生意圈”
你是点赞还是厌烦
□晚报记者 栗晨曦
化妆品、包包、鞋子、围巾、衣服、纸尿裤、奶粉……11月6日早上一睁开眼,网友“小番茄”便习惯性地打开微信朋友圈。“那么多卖东西的!“感叹着,她迅速用手指拨屏幕看朋友圈。快速翻看朋友圈三分钟后,她终于看到一位朋友发布的生活状态,图片中画面温馨恬静。
“一打开微信朋友圈,全都是卖东西的,从奢侈品到日化用品,应有尽有,就像逛商场!可是我只想通过微信了解朋友们的生活。现在事与愿违。”“小番茄”因忍受不了被“刷屏”,她将朋友圈几名专卖衣服的微友拉黑。
在网络上,“爆款衣服供不应求,快来!”、“保证货源,招全国代理”、“包包好美,一天出货500个”、“某某化妆品,用一次就能让你换张脸”……微信朋友圈被此类内容充斥着。与此同时,朋友圈营销带来的朋友不满也开始扎堆出现。
“朋友圈”变身“生意圈”
“我的微信朋友圈现在都快变成商品营销平台了,每天各种代购、销售的信息越来越多。满屏幕的商品照片,我每次打开微信朋友圈都要翻半天才看到有朋友晒生活状态。”市民肖晴告诉记者,每天打开微信,各种广告都不停地往外蹦,大都是服装、包包、化妆品类的。因忍受不了被“刷屏”,她会将一些刷屏厉害的朋友拉黑。“这些好友绝大多数都认识。”肖晴表示,她很反感“朋友圈”营销,但又不好意思把大家拉黑。
市民刘云的朋友圈有300个好友。她喜欢看朋友圈,如果每天有50个朋友发生活状态,他要翻看朋友圈半个小时。可是自从朋友圈开始出现各种营销广告,他越来越少翻看朋友圈了。
“我的微信有200多个好友,每天都有卖东西的,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势头。”刘云说,以前微信里偶尔出来个推销产品的,大家觉得新鲜,还会跟着聊两句。后来每天有三四个卖东西的,人们也还会问两句。现在卖东西的好友有十几个,人们不但懒得问,还都有点儿烦了。
随后,记者随机调查了20位有微信的市民,其中18位表示自己朋友圈中有营销好友,多则几十人,少则一二人,一半以上市民对此表示反对。
“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状态和乐趣的,靠朋友卖货赚钱很不应该。”市民李炜说,他尤其反感那些大量重复发布广告的好友。不过,也有几人表示赞同。“如果好友能推荐一些靠谱又实惠的东西,不是很好吗?省了自己筛选的麻烦。”
谁在微信上卖东西
昨日上午10时到12时、下午4时到6时、晚上9时30分到10时30分,记者观察发现,这三个时间段是朋友圈卖东西的朋友最活跃的时间。
中午11时许,“小冯”刚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卖掉了一件价值320元的包,从中获取提成100元。微信卖家是“小冯”的兼职,她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闲暇之余在朋友圈给一些卖家做推广,自己赚取差价。“成交才有提成,比例也不相同,有的利润少,有的利润高,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几千元钱,一般也就是挣个零花钱。记者调查发现,在朋友圈中推广产品的,像小冯这样的兼职占有很大的比例。
“我的好友里,好几个人兼职卖东西,好多大型的淘宝店和实体店也乐意招这样的兼职人员。”市民小玲说。
除了兼职人员,在微信上发布广告的还有实体店或网店的卖家,有一部分有工厂没有网店也没有实体店,只是微店卖家。“新客户,我都会推荐他加微信。”在市春晓街一家内衣实体店的张女士说,此外她还会使用微信功能中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功能来寻找客户。
微信平台逐渐成为卖家进行产品推销的平台,还有不少用户利用自己的人脉,在“朋友圈”中做起了各种商品代理,而这其中大部分是女性。
朋友圈营销伤感情
上蔡的小琴拥有一家童鞋实体店里。一开始她并未想着通过微信卖货,但也有部分客户需要用微信了解店里商品上新的款式。
“我觉得不能落伍,就开始建立微信朋友圈销售模式。我的门店只有20平方米,但微信的传播范围却是无限的,它就是我门店的一个延伸,店里两三成的客户基本上是通过微信带来的。”小琴说。
业内人士表示,实体店家应该考虑怎么跟线上营销结合,驱动更多的人到店铺来进行消费,这就需要社交、本地化和移动的整合,而这正是微信的特点。
“朋友圈”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抢占着消费群体。“大家基本都认识,在交流上也更亲切,成功率比较高,基本上咨询的,六成都可以成交。当然,我也有担心,如果认识的朋友买了不满意的商品,就很尴尬,还容易伤感情。”做微商两年的琪琪说。
她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没有店铺,每次都是批发商或厂商发货,所以她想卖哪款商品,就先自己买一件,如果质量好就卖,质量不好就不卖了。
“在熟人间做生意本身就放大了诚信要求,一开始大家可能会尝试,但是如果买不到质量好的东西就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其实朋友圈营销带来的朋友不满已开始扎堆出现。我觉得无论微商发展到哪一步,最终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产品和售后。”市民陈佳说。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熟人间做生意也有很多副作用,最典型的就是“伤感情”。而且朋友圈只能靠人工进行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生意很难做大。最重要的是,微信根在社交需求上,并不是交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