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天地宽
——访著名邮票设计师、河南省集邮公司艺术总监刘钊
□晚报记者 王仲华
刘钊设计并签名的《唐卡》邮票。
刘钊在集邮册上给集邮爱好者签名。
认识刘钊离不开集邮,由于记者是一个业余集邮爱好者,我市每次发行新邮,记者都会到现场购买。有几次我市举行大的邮票发行活动,刘钊作为著名邮票设计师,均被邀请参加发行活动,并现场为集邮爱好者签名,所以 ,记者得以有机会与刘钊近距离接触,了解一些他的情况。
跨界才子 荣誉满满
刘钊1959 年生于开封,现任河南省集邮公司艺术总监,在河南艺术界颇有名气。他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83年~2003年在河南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历任美术副编审、副总编辑、社长。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设计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河南省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顾问团特邀顾问。刘钊是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0年被授予第三届河南省十佳新闻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3 年,刘钊华丽转身成为河南省集邮公司的艺术总监。凭借多年的艺术积淀和职业素养,他将中原文化融于方寸之间,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不仅在国内收获粉丝无数,还应邀为10 多个国家设计邮票。2012 年,他作为设计者受邀参加了《中马建交40 周年》纪念邮票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的首发活动。这是马尔代夫邮票首次由中国人担纲设计。之后,他设计的《中埃建交50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南京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纪念邮票、《唐卡》特种邮票、《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邮票,以及为中国邮政设计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邮资封、《奋起》邮资明信片相继问世。此外,他还为马尔代夫邮政设计了《中马建交40周年》纪念邮票,为圭亚那邮政设计了《鸡公山》邮票,为赞比亚邮政设计了《红旗渠》邮票。
他设计的《花开五洲》邮品获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最佳创意设计奖,2010年设计的《千姿牡丹》个性化邮票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2013年设计的《钧瓷立体邮票·出戟尊》荣获首届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中国礼物类”金奖。
设计大咖 难忘竞标
谈到邮票设计,刘钊于11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9 年11 月,中国邮政在全国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姊妹篇《马连良舞台艺术》两枚邮票《借东风》和《赵氏孤儿》的设计均出自他手。这是他第一次参与中国邮政邮票设计竞标,也是他自认为难度最大的一次设计。一代京剧大师的舞台人生浓缩在两枚方寸邮票中,实非易事。而且,提供给设计者的素材只有两张模糊的黑白半身剧照。
为此,他查阅了马连良的大量资料,拜访了马连良的家人,与之进行了深度沟通,并在其家中找到了马连良的签名手迹、印章、太极八卦戏服等珍贵史料。这些都在他后期的再创作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他挑战性地采用“一枚半身、一枚全身”的设计方案,“修补”八卦戏服、加入大师墨迹、手绘人物背景,强化视觉传达。
在《赵氏孤儿》邮票设计中,他用中国画的工笔白描方式,手绘马派艺术的舞台标志“车马人造像”为背景。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展示,唯大情怀大手笔方能驾驭。颇具功力与走心的设计,使《马连良舞台艺术》在中国邮票设计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说到《唐卡》 侃侃而谈
说到《唐卡》,刘钊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唐卡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绘制严谨,用料考究,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被藏族人民视为瑰宝。这么重要的选题,岂敢轻视?“《唐卡》特种邮票作为藏文化的浓缩,可以引导人们认识和了解藏族悠久而神秘的古老文化,为世人认知藏文化打开一扇窗。”这是他对这套邮票的理解和定位。
唐卡所展示的内容多以宗教典籍中的佛、菩萨及人间功德为主,当然,也涉猎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等领域,毫不夸张地说,其本身就是完整的文化艺术体系。所以,在创作之初,他就怀着敬畏之心,本着严谨的态度开始工作。从2013年6月到2014年初邮票定稿,构思和设计时间的跨度长达8个月。他说,这是他设计邮票中周期最长的一次。
记得2013年6月接到《唐卡》特种邮票的设计邀请时,这套邮票初定选题考虑采用“7+1”的大套票,7枚邮票主题涉及了诸多内容。本着科学、准确的原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发行部请来各方专家,又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研讨、沟通,对邮票主题进行了重新筛选和调整,将“7+1”调整为“5+1”。后来,又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再次对选题内容进行论证。最后确定下来的是4枚邮票加1枚小型张的“4+1”表现形式,虽然枚数少了,却把唐卡艺术所表现的藏传佛教最具典型的5个主题概括了。
最终定稿的邮票图案,展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稀世珍品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绿度母和白度母。为了保证4件珍品的叙事完整性,在不影响珍品原貌的基础上,他严格遵循《佛造像度量经》的原则,利用唐卡艺术固有的“中心构图法”,依照各种比例尺寸进行规范呈现,用竖版、宽幅的设计手法,再现了4幅活动场景的细节之美,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完整性。
“微调”原作 定稿罕见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怎样对原作进行“微调”,使之更适应邮票设计语言,是令他最纠结的地方。对于第一枚《释迦牟尼佛》,在不影响唐卡中本尊造像主题内容的前提下,他对画面局部做了微调,包括对邮票上部两朵祥云的处理,以更加凸显佛祖的神圣、仁慈与庄严。第二枚《无量寿佛》和第三枚《绿度母》的唐卡原作构图简约、用笔粗犷,在保留了原作“清宫旧藏唐卡”独有特征的基础上,他依据邮票比例将原作下部稍作修饰,使其更富有美感。而对于第四枚《白度母》,他的想法是本着不影响层次感和人物关系整体特征的原则,对原作左、右两边略微进行调整,目的是追求整套邮票的完整和统一。最终每枚邮票以罕见的大规格36毫米×60毫米定稿。
他说,现在发行邮票除了大版,还发行版式二以利于集邮爱好者收藏,《唐卡》特种邮票就是这样。对于这种版式,他在设计时也尽量别出心裁。在整版边饰部分融入了藏传佛教典型的“宝相花”纹饰,使得整版邮票在平稳中增添了佛教艺术色彩,以强调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在版形设计上,其借鉴中国画竖式卷轴装裱形式,采用上下、左右安排两套邮票的手法,强化了唐卡卷轴画原有的艺术特色。“唐卡”票名特别采用了藏文字体的设计,更突显了这套邮票的藏文化特色。
颜色的选用也很讲究,藏传文化美术作品中,使用较多的是金、红、黄、蓝等,由此,他特意摒弃邮票常用的白色边饰,采用了金色,既保持了藏传佛教文化鲜明的个性特色,又增添了邮票金碧辉煌的奇丽意境和收藏的独特性,让人一眼望去,第一感觉就是——绚丽多姿、藏风独具。最后,邮票印刷也没有采取常用的4色或6色,而是12种颜色印刷。
谈到设计这套邮票最大的收获,刘钊说,他在“文化传承”与“个性张扬”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既传承了经典,保持原作的华美典雅,又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尚的现代意识。为此,他非常感谢与邮票设计师方军、王虎鸣的合作。王虎鸣设计的小型张,使得该套邮票更显艺术魅力,更具收藏特色。
言传身教 后继有人
从 2003年加入河南邮政集邮团队,14年来,刘钊带领的设计团队创意、研发的新品,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好评。近几年,刘钊陆续带领学生参加邮资封、邮资片的设计。2015年,他带领学生设计的3套邮资封、邮资片在一年内先后中标,这在业内也是不多见的。而2016年设计的《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邮票,是他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纪特邮票设计的竞标,其意义特殊。
邮票之所以被誉为“国家名片”,正是因为小小方寸之间,所蕴含和传达的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因此,为加快对河南集邮设计研发团队中年轻设计师的培养,刘钊表示:“今后我将通过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影响力和经验,带领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希望他们能将河南集邮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