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无
流行词:丑闻
不知道是感觉上先入为主,还是客观上如此,反正是就觉得这个字看起来丑丑的,但是,为什么前面加上一个偏旁成为妞、纽、扭、钮后就没有难看的样子了呢?对了,人家原来确实和丑陋毫无瓜葛,而是和纽、扭等关系不一般。
关于这个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得很明白:“丑,纽也。”“律历。”意思是说,丑本来就是纽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历法的,就是天干地支里的时间。那么纽又是什么意思呢?“纽,系也,结而可解”“十二月阴气已固结渐解”“阳气上通”“万物动用事”“地以为正,殷以为春”,意思是说,纽就是可以解的结,原来是用丝做的,所以是丝字旁。这里的结又用作对季节变化的比喻。到了冬天天气很冷,冰雪凝固,天地僵硬,阴气主宰,就像丝打成了结。而过了十二月,阳气上升,万物复苏,这个结就开始慢慢解开了。
从字形上看,丑原本像手的形状。“人于是举手有为”“人举手思奋之时”,它指的是人正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它又像3个手指连在一起没有伸开,因此喻指为因天气凛冽,“欲为而未得为也”。
由此看来,丑原本是一个可以打开的丝线结,主要是用在历法中表示即将打开绳结的那个时间,在地支里,表示凌晨1~3点。
它和丑八怪、丑陋不堪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又是什么时候变“难看”了呢?
原来在古代汉语中,醜(chǒu)才是真的丑家伙。“醜,可恶也。”字义从鬼,读作酉声。“非真鬼也,以可恶故从鬼”,说醜并非真是鬼,只是像鬼一样丑陋。所以,醜的本义就是像鬼一样丑陋可恶。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已经见不到这个字了,这是因为在汉字简化的时候,专家们用笔画少而读音相同的丑取代了它。原本醜的没有了,不该丑的变丑了,一切都这么简单。
既然已经变丑陋,那就说说丑陋。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如果仅用颜值判断人,难免会误入歧途。如果仅凭浅淡的印象断定丑就等于丑陋,就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美学告诉我们,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不合目的、不完善即为丑,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也是丑。所以有些时候丑是人们眼里不和谐的、破坏人们美好生活的对象,而有些时候只是和美相对而言的概念。此时,丑与美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在敌对的两个阵营里,叛徒在一边是丑陋的罪犯,而在另一边是受到赞美的英雄。
丑虽然常和恶走在一起形成丑恶,但是丑不等于恶。恶这个字,才是真正的不好、凶狠(网络语言总喜欢颠覆历史,出了个“恶搞”让它减轻了不小罪名,不过总体看来还没有多少翻身的曙光)。丑恶暗含的语意倾向是丑陋的就是恶的或因为丑陋而恶。这实际上是对丑的绑架,以偏概全,将丑绑进了恶的世界。这样的结果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给丑以辩解的机会。
今天流行的丑闻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丑闻并不一定就是恶闻,丑闻的主角不一定有恶行。但只要成为丑闻,在人们眼里,主角常常就和恶脱不清干系了。想再解释和证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