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记者 肖婷婷
食物中的调味品对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油、盐、糖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佐餐品,然而,如果不节制,过度摄入油、盐和糖,身体健康就无法得到保障。
本期特请我市临床营养学会兼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市中心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天中晚报》特聘健康顾问李万森主任医师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核心推荐五:少盐少油,提倡控糖。
李万森介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大多数菜肴都以咸作基础味,食盐让我们享受到了美味佳肴。然而,据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中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50岁以上的人、有家族性高血压的人、超重和肥胖者,血压对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如果膳食中的食盐增加,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就大大增加。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隐形食盐量)的摄入量不超过6g。但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日平均摄入食盐10.5g。因此,减少食盐量仍需努力。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减少食盐摄入量呢?李万森介绍,首先要自觉纠正因口味过咸而过量添加食盐和酱油的不良习惯,对每天的食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用专用盐勺为佳(一勺2克,每人每日不超3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如果菜肴需要用酱油和酱类,应按比例减少食盐用量。习惯过咸味食物者,为满足口感的需要,可在烹制菜肴时放少许醋,提高菜肴的鲜香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食物。此外,还要注意减少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的摄入量。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人类饮食离不开油,烹调油除了可以增加食物的风味外,还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并且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但是过多摄入脂肪会增加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科学用油。李万森表示,科学用油包括“少用油”和“巧用油”,即每天控制烹调油的食用总量不超过30g,并且搭配多种植物油,尽量少食用动物油和人造黄油或起酥油。 选择合理的烹饪方法,使用煎炸代替油炸,少吃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另外,动物油以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俗称“坏脂肪”;植物油则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俗称“好脂肪”。不同植物油又各具特点,如橄榄油、茶油、菜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玉米油、葵花籽油则富含亚油酸,胡麻油(亚麻籽油)中富含亚麻酸。因此应当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食用多种植物油,减少动物油的用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首次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推荐人均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的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李万森表示,添加糖的另外一个主要来源是包装食品如糕点、甜点、冷饮等,减少此类食品的摄入,也可控制添加糖。此外,家庭烹饪时,如红烧、糖醋等,应注意尽量少加糖。喝茶、饮咖啡时也不要摄入过多的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包括饮料中的糖,具有甜味特征,常见的有白砂糖、绵白糖、冰糖和红糖。添加糖不宜大量摄入,吃添加糖过多会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过量摄入会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疾病。若需要摄入,建议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