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的主要内容是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小说《儒林外史》。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吴敬梓创作出《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吴敬梓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并出版了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专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也有盛赞《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新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