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0月24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软软的布鞋 暖暖的母爱

发布时间:2017-10-24 08:46:21  

 

□晚报首席记者高琳琳

 

每次看到路边卖手工制作的鞋垫和布鞋,王芳都会上前给家人买几双,因为她一直记得母亲说过的话:这样的鞋和鞋垫穿着舒适,冬季保暖,夏季吸汗,可以好好保护你们的脚。母亲虽然已去世多年,但这样的温馨提醒至今在她耳边萦绕。

思念母亲

昨日上午,家住驿城区人民街道建新社区的王芳在街头看到卖手工鞋垫的老太太时十分高兴,仿佛看到了母亲当年的模样。没有讨价还价,她在老人那儿买了6双鞋垫。

王芳是商场收银员,工作多年,在市区有个温暖的家。王芳出生在上蔡县邵店镇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从小,她和哥哥都是穿母亲手工做的衣物长大的。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让她记忆犹新。

“母亲性情温和,经常教育我们要待人和善,做事情不能急躁。”王芳说,那些年,家里人口多,没有多余的钱买衣服和鞋。这样最苦的就是母亲了。一年下来,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少则十几双,多则几十双,不知道用了多少麻线,记不清手上磨出多少泡。

记忆中,王芳最漂亮的那双花布鞋鞋底有一指多厚,针脚像芝麻粒,密密麻麻,横平竖直。脚心是一朵梅花的图案,鞋底周围是白色整齐的布边,精致中透着美观,与其说是鞋底儿,不如说是工艺品。鞋底有千层,那是艰苦岁月的堆积,针脚数不清,那是母亲辛酸的眼泪。

怀念过去

“几十年过去了,母亲煤油灯下纳鞋底的情景是那样清晰。我想全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伟大。”王芳感叹,每当看到这样的手工制品,她就会想起《中国娃》歌曲里唱到的“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

王芳回忆,只要天气暖和,母亲就会忙着用玉米面搅浆糊打袼褙。打袼褙就是在饭桌上、门板上抹上浆糊,将旧布头一块块粘在一起,少说有十几层,待风干后揭下来做鞋底。母亲每年春天都要打好多袼褙,因为家里孩子多。

把大块的袼褙按照鞋样剪裁出来,有大人的,有小孩的,一沓沓,一摞摞。接下来就是纳鞋底了。纳鞋底是件苦差事,单是搓麻绳就很费劲儿,需在腿上用劲儿搓。王芳有时候想上前帮助母亲,但母亲不肯,因为对纳鞋底的麻绳要求很严,力道不足或者粗细不一,纳出的鞋底就不美观,也不耐用。

那时候,家里舍不得买蜡烛,家人都是用煤油灯照明。王芳的母亲白天到生产队务工,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老人的针线筐里有锥子、顶针、麻线团。那些碎布头在老人眼里就是宝,都能派上用场。

珍惜时光

王芳说,至今她都记得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飞针走线,通宵达旦。那时候,她很佩服母亲精湛的手艺,更佩服母亲超强的毅力。“小时候,没有觉得布鞋不好看,因为大家都在穿布鞋。后来,穿皮鞋的人多了,再穿布鞋就显得有点儿寒碜,我们都不愿意穿布鞋,母亲就很少给我们几个做了。”王芳告诉记者,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几个伤了母亲的心,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都不给他们做布鞋。后来,母亲让老家亲戚捎来大大小小手工制作的鞋垫,算是拉近了与子女的距离。

王芳说,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揉进无限的母爱。母亲纳的鞋底厚实、牢固,怎么穿都不会破。母亲做的布鞋不花哨,是希望儿辈们踏踏实实做人,不要和人攀比。母亲做的布鞋走路平平稳稳,是希望儿辈做人平平实实,不走人生弯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王芳拥有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却从未遗忘母亲做的布鞋。虽然无法再穿母亲做的布鞋,但心底那份温暖的母爱永远也不会忘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