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丽丽 袁 敏 文/图
李红玲向记者展示她收藏的算盘。
现在还有人用算盘吗?除了个别的专业财会人员,算盘恐怕很少有人使用了。昨日,说起自己收藏的一把算盘,驿城区西园街道文化社区居民李红玲说,这把算盘已经有40多年历史,承载着自己难忘的记忆。
算盘情结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在驿城区西园街道文化社区居民李红玲家,见到了她收藏的这把算盘。这把算盘是河南伏牛算盘厂生产的,实木材质,15档7珠。这把算盘虽然很旧了,但很结实。记者试着拨动算珠,算珠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我上小学时用过的算盘,承载了很多儿时的回忆。”李红玲抚摸着算盘说。
“小时候,我喜欢看父亲打算盘的样子。”李红玲说,那时,父亲是一名会计,经常端坐在凳子上,低着头,一手翻阅账本,一手打算盘。随着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声,账本上的收入支出都被算得清清楚楚,从未出现过差错。只要是父亲算出来的账,大家都心服口服。
受父亲的影响,李红玲从小就喜欢算盘。李红玲告诉记者,她老家有孩子周岁抓阄的习俗。母亲告诉她,她周岁生日那天抓阄,父亲把事先准备好的毛笔、算盘、书本、鸡蛋等物件摆放在桌子上,让她去抓时,她第一次就抓到了算盘。大家都说她子承父业,将来是个理账能手。母亲告诉她,父亲听后非常高兴。
“我喜欢听算盘珠子清脆的声音。只要看到父亲放在桌子上的算盘闲置,我就会试着拨打算盘。每次,父亲都投以赞许的目光。”李红玲说,有一段时间,她把算盘当玩具玩:把算盘反扣在桌子上,把火柴盒、钢笔、尺子等放在上面“开火车”。父亲看见了,并没有责备她。
承载记忆
“上小学后,学校每周都有珠算课。”李红玲说,上课时,黑板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算盘,是专供教学用的,算盘珠儿拨到哪儿,就定到哪儿,不会往下滑。老师在讲台上用大算盘示范,学生在下边用小算盘练习。大家笨拙地拨弄着算盘珠,教室里噼里啪啦,像在演奏一首交响乐,非常好听。
“同学中,谁的算盘打得又快又准是很骄傲的事情。”李红玲笑着说,上学时,每个同学都会背把算盘。老师说不会打算盘长大连账都算不了,所以那时大家都很努力地学习打算盘。有一次,学校举行打算盘比赛,她获得了优胜奖。
说起这把算盘,李红玲说:“这不是我使用的第一把算盘。我用的第一把算盘是父辈传下来的,从我爸到我哥,之后是我使用。那把算盘是大红色的,掉了两个珠子。看到同学们都用新算盘,我的算盘有些破旧,那时候我没少嘟囔。现在看来那才有个性。”
“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爸爸在县供销社给我买了这把算盘。”李红玲说,刚拿回来时,这把算盘乌黑发亮。每次上珠算课,我都背着这把新算盘,学得更有劲儿了。
算盘的加减法比较好学,乘法和除法就难了。李红玲有毅力,肯用功,小学未毕业,就学会了打算盘。“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采访中,李红玲背起了珠算口诀。“只要把这些口诀记熟了,打算盘不是一件难事。”李红玲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方便快捷的计算器代替了传统的计算工具——算盘,会计、商家都不再用算盘了。这些年,算盘是越来越难见到了。”李红玲说,拨算盘珠子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每每看到这种算盘,她感到特别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