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10月20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稀有剧种“打蛮船”成活化石

发布时间:2017-10-20 08:52:58  

 流传多年薪火相传

稀有剧种“打蛮船”成活化石

□晚报首席记者李玉荣 文/

guojg1710165.jpg

guojg1710162.jpg

guojg1710161.jpg

图为演员正在表演稀有剧种“打蛮船”。

 本报讯 “今天老百姓高兴咱就搭台把戏唱,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听个够。”10月19日,在正阳县皮店乡罗塘村,村党支部书记晏子海和村民一起搭好戏台,穿上戏装唱流传300多年的稀有剧种“打蛮船”。

 “很久很久那一年,淮河岸边遭大旱,草根树皮全吃完,逃荒要饭到江南,儿子卖了7钱正,女儿才卖三文钱……”台上演员如痴如醉表演,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前半场全是非常苦的戏,让观众看得直流泪。

 “‘打蛮船’属于稀有剧种。”正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熊华民介绍,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湖南道运粮官罗恒太押遭运皇粮进京,一路上贩卖私盐,坑害百姓。回程途中,经山东临清州,趁该地灾荒打劫,拐卖民女。灾民苏梅一家借贷无门,将妻子刘瑞莲卖到罗恒太官船上,船到宿迁遇东南风不能前进,停靠东关口码头。刘瑞莲思念家人在船上啼哭,恰遇外出多年从南方做生意刚归来的胞兄刘奉先,人称刘武举。刘武举认出胞妹,方知家乡遇到灾荒妹妹受害,刘武举愿出钱赎回胞妹。罗恒太依仗权势坚决不允。宿迁好汉王三愣等人闻知十分气愤,联络数千名穷兄弟抱打不平,于东关口痛打官船,救出刘瑞莲及被卖民女,罗恒太只身逃走。此故事在道光、咸丰年间,于民间广为流传,有的编成故事传说,有的编成琴书曲目演唱,影响较大,家喻户晓,至今传承不衰。

 “正月里迎春花儿开,采朵花儿头上戴,头戴迎春花儿,望郎来……”戏曲的下半场与现代戏相结合,唱出了农村的新生活。

 “‘打蛮船’很受沿淮一带百姓喜爱,唱多少遍都听不够。”该剧种18代传人付根古说,“打蛮船”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自清代传承至今,主要在淮河两岸流域民众中流传,他们经过改进与现代旱船结合演出,得到群众的好评。

 付根古说,稀有剧种“打蛮船”地域色彩浓厚,主要道具由鼓、锣、鼓槌等组成,边敲边唱,曲调优美,故事感人,一直在淮河两岸流传至今。该曲种说唱时自然朴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谓戏曲里的活化石。

 “现在经过改编,后半部主要是歌唱现在新农村的幸福生活。”熊华民说,在重大节日搭起戏台唱起来。 “打蛮船”在正阳淮河岸的大林镇、皮店乡、陡沟镇等流传至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