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邀外籍专家参与报告译校
涵盖英、法、俄、西、日、德等9种语言
一个世界最大政党,引领最大发展中国家,擘画未来,吸引无数关注。一份关键时期的纲领性报告,寄托民族梦想,点点着墨,牵动万千目光。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外国面孔”参与了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译校工作,成为最早看到十九大报告的外国人,涵盖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老挝9种语言。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外文版译校工作。
新时代等新提法令人印象深刻
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
在大会召开前10天,负责外文版译校的外籍专家拿到报告文稿。翻译工作开始的第一天,俄文专家凤玲从早上8时一直工作到晚上11时。“看过这份报告,你能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报告吸引着我,其他的一切都忘了。”她说。
这份全世界翘首以待的报告内容吸引了所有外籍专家的目光。共同的聚焦,不同的视角。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用“强有力”一词形容对报告的第一印象。
“我印象最深的是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一个提法,这是对中国新的历史定位,将促进中国更快实现全面现代化。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60岁的阿拉伯文专家叶海亚说。
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给人惊喜
俄文专家凤玲
“作为外籍专家译校报告,光中文好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对国家发展理念、战略、方针有所领悟。”31岁的法文专家福佩吉说。
9名外籍专家在中国工作生活,对这5年间的变化有切身感受。直面问题,赞叹成就,他们对未来中国充满期待。
“我深深感受到,5年来中国巨大变化之一是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日文专家岩崎秀一说,这几年空气质量明显有了改善。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我觉得空气质量达到了几年来的最优值。”
福佩吉说:“中国可能是在新能源方面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减排方面也制订了很多目标。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这从永远客满的餐厅、广场上跳舞的人群就看得出。”无现金支付、共享经济……科技创新成果被不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凤玲和其他几名专家在翻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内容时,产生了强烈共鸣。
报告中的一组组数字,印证着专家们的一句句感慨:5年的时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
一个强大的党目光长远非常重要
法文专家福佩吉
“这是一个想要发展、想要前进的党。”面对正在翻译的十九大报告,福佩吉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中国共产党正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示自己。”叶海亚说。
透过十九大报告,外籍专家们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最大执政党一系列新的气象和作为:
“中国共产党党纪之严出乎我的意料。”凤玲说,“中国过去几年在反腐斗争中的空前力度和成绩令世人瞩目。”
“一个强大的党目光长远非常重要,并且要有改变现状的愿望、深刻的变革。”福佩吉认为,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展得很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这些不可能实现。
与这位法文专家的判断相呼应的是,在刚刚过去的5年,中国密集推出的改革举措就超过1500项。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一系列具体部署,引起广泛期待。
“报告传递出的理念非常清晰,这是一个长期规划。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都非常清楚中国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来实现目标。”西班牙文专家何力鸥说。
“十九大邀请外籍人士参与工作报告的翻译和核校,是一种高度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毫无隐瞒、公开透明态度的体现!”叶海亚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