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首席记者 高琳琳
“前些年,我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生之年把家训和家风传承下去。”昨日上午,记者在市白桥路北段驻马店恒基名都小区见到了采访对象高文明。今年65岁的高文明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为了续修高氏族谱,他做了很多工作。
祖辈事迹难忘记
听说记者采访,高文明拿出几年前写的一些手记。手记记载了高氏族人的发展和变迁。高文明说,手记里面包含姓氏起源、家族历史、族规家训、文化研究等。虽然有许多瑕疵和不足,但聚集了高氏后人的心血。
高文明说,他老家在汝南县,小时候听二爷爷说过,他的祖上应该是一个县的父母官,后来到几个地方任职,最后在汝南县定居。
“听老人说我们家有当文官的,也有当武官的,时间长了已无从考证。”高文明告诉记者,以前,他查阅许多书籍,了解汝南和自己家族姓氏的文化。汝南自春秋战国时期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豫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高文明的印象中,爷爷是个文化人,家中有牛羊、有田地,生活还算富裕。老人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乡邻。爷爷去世后,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高文明的父辈经历了战乱,新中国成立后,家里的日子才好一些。
小时候,高文明见过一本破旧的高家族谱,是当年爷爷整理的,因为年纪小,他对这些事完全不感兴趣。后来,几经搬迁,这本族谱不见了踪影,加上老辈人相继去世,很多事情都无从追溯。
寻根问祖续族谱
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高文明开始收集与高姓有关的资料。他了解到,高氏的发源地虽说今在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高姓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国时,高氏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
“我查看了许多资料,发现我们姓氏起源有许多版本,我都记录了下来。”高文明向记者介绍,高姓是中国的一大姓氏,虽然没有陈姓、李姓的数量多,但是高姓的历史一点不比其他姓氏少。
高姓出自姜姓。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八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取祖名为氏,为高。还有以高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后又改单姓高。
高姓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又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还有赐姓高氏。
怀念先祖传家风
为了收集资料,高文明不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到老家和一些搬迁到外地的族人家中调查走访,记录了许多家族的起源和发展,还包括全国各地高氏的分布和活动。
“湖北每年都举行晒谱节。家中有家谱的人,每年都会参加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团结宗亲,二是为教育后人。”高文明笑着说,如果家里有一本修好的族谱时不时拿出来晒一晒,心情是难以言喻的。
高文明认为,家谱是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家谱记录了一个宗族的迁徙沿革、分散繁衍,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人民生活富裕后,寻根问祖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
采访结束时,高文明感慨,一本族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的繁衍兴衰,承载了家风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核心价值。编修家谱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文化的回归,向晚辈传递勤俭节约、和睦乡邻、谦恭待人的良好家风及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