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20多年节假日照常工作
翟婉明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助推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
翟婉明的台历上写满了日程安排。
翟婉明在室外工作。
刚过去的长假,多数人不是在外游山玩水,就是在家补觉休整,但在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园里,翟婉明依旧在9时之前,到达位于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4楼的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其实,不仅国庆节,包括元旦、端午、中秋及大部分周末,一年到头,除去必要的出差,几乎都可以在办公室门外看见他伏案专注工作的身影。
节假日照常工作,是翟婉明2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把90%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正是由于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倾力投入,翟婉明一路披荆斩棘,在轨道交通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其首创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出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助推全国铁路6次大提速及高速化发展,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翟婉明,江苏靖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九大代表。
创新源于执着
大胆设想决不言弃
20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铁路技术还比较落后,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矛盾突出,列车运行速度亟待提高,当时翟婉明只是一名博士生。
在博士课题中,翟婉明创造性地提出后来名噪业内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构想。“当时学界有车辆动力学,也有轨道动力学,一个研究轨道以上的动力学问题,一个研究轨道以下的动力学问题,我就想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一旦成功,将为中国铁路的提速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的理论支撑。”
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构想在当时一片空白,相当于无人涉足的荒原,是否走得通还是未知数。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翟婉明一头扎进了漫长而充满未知的科学研究旅途。“我先根据理论建模,再根据模型编程计算。那时的计算机运行速度太慢了,头天晚上输入的数据,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到结果。”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翟婉明整天都窝在实验室里。
然而研究并不顺利。“计算结果显示车轮会飞出轨道。这预示着构想的失败。”研究工作卡壳了,翟婉明不知道哪里出了错,只好通宵达旦地把上万条计算机语言挨着检查了好几遍,花了好几个月,“眼睛都要看瞎了,还是没发现错误。”
“我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真的不行,要不然为什么以前没人把车辆动力学与轨道动力学结合起来?结果摆在面前,赤裸裸地告诉我不可行,但在理论上确实又是可行的。”翟婉明干脆给自己放了个假,歇了一阵,舒缓高度紧张焦虑的神经,再次投身战斗,才发现是在“参数赋值”这样的小问题上出了疏漏。
“有一个参数忘了赋值,因此计算出来的结论有误。”终于,凭借“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翟婉明成功助推中国轨道交通实现腾飞,使中国铁路连续6次大提速。
出色源于抱负
一次绕道牢记一生
“让老百姓乘更快的车,享受交通便利,是我大学时的梦想。”首次乘火车赴蓉念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1981年夏,大雨连绵,宝成铁路塌方,火车绕道,翟婉明两天一夜左右的车程变为三天四夜,车票价格也随之见涨。囊中羞涩的他一路忍饥挨饿,一面感受着凉风拍在脸上的快意,一面摩挲着肚子,暗自下定决心:“要学好本领,让老百姓坐火车更快更舒适。”
怀揣着“交通天下”的理想抱负,大学4年,翟婉明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终日辗转流连于图书馆与实验室,4年后以专业第一的佳绩,被推荐免试攻读西南交大硕士学位研究生,并仅用一年零九个月时间就修完所有学分,成为西南交大历史上首位提前毕业的研究生。
许多人夸他是天才,他总是一笑了之,“我只是比较勤奋,小时候是这样,读大学、工作以后还是这样。我取得的那点成绩,80%都是靠勤奋。”
勤奋出成绩,是翟婉明切身体会出来的朴素道理。一个农村孩子,能实至名归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高铁提速的实践者,靠的正是这份持之以恒的勤奋。几十年来,翟婉明几乎每晚加班到深夜,节假日亦不例外。“起初家人还会打电话来催,后来就习惯了。”对于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他满心感激,同时又感到愧疚。
“好几次我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12时,出来还看见翟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现在重庆交通大学执教的陈兆玮,回忆起恩师,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明晃晃的白炽灯下一道伏案专注工作的瘦削侧影。“办公室可以说是翟老师的第二个家,就连农历二十九,学校寂若无人,外边已张灯结彩放鞭炮了,他也要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9时才肯走。”
卓越源于严格
弟子众多独当一面
“我的首篇论文《高速铁路桥墩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把翟老师气得不行。初读之后,他拿起红笔就改,大到论文的逻辑性、章节题目的拟定,小到公式中字母的正体与斜体的适用范围、图表如何演示更清晰,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圈点批注的痕迹。我不争气,前后改了五六次,才勉强达到翟老师的要求。而他就那么一遍一遍地认真修改,一点却不耐烦。”说起翟老师的严格与耐心,陈兆玮至今记忆犹新。
“要求严格,是为了让他们形成学术规范。科学研究环环相扣,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小差错,却将导致整个逻辑链条的彻底崩塌。”尽管工作堆积如山,但在指导学生方面,翟婉明从不吝惜时间,对每一名学生都倾注大量心血,带领他们踏实走好学术研究的每一步。
正因为严格规范,翟婉明指导的很多学生在轨道交通领域都能独当一面。像陈兆玮,读博时就参加了“973”项目课题研究,现在接过恩师衣钵,在重庆交通大学执教,而他的师兄郜永杰,30多岁就在中铁四院担当重任,负责京沪高铁轨道的总体设计。
毫不夸张地说,不论在科研还是在育人方面,翟婉明都成绩斐然。有学生和同事满怀痛惜与尊敬告诉记者:以他今日之声名成就,其实大可不必每日挑灯工作,毕竟岁数也大了。但翟婉明始终不忘初心,铭记着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割舍不下“交通天下”的年少理想,依旧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技教育事业一线,不辞辛劳,始终想着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轨道交通人才,为中国高铁领跑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