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我爸要不是听信朋友圈的那些谣言,自己胡乱吃药,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危在旦夕。”9月30日下午,24岁的崔女士守候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重症监护室外哭红了眼睛。她的父亲突发最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因听信朋友圈里的“保命指南”服用了阿司匹林,没想到症状不但没有任何缓解,反而前胸后背出现撕裂痛,经过医生紧急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医生表示,朋友圈里提到的“心脏病”,应该指的是以胸痛为典型表现的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患者突发心绞痛或心梗,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有效,但也应该注意服用方式方法。此外,常见致命的胸痛有三种: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三种疾病都会出现剧烈胸痛,但急救措施并不同,患者很难准确区分,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
这让笔者想到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篇报道,说是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经常发布类似于“小孩感冒不要吃药”、“发热不要看医生”等“医学知识”,结果很多家长据此照顾孩子而延误了病情。此后,有关部门严查了这个公众号,发现该公众号的主人竟然是一名普通市民,压根就没有任何医学知识。
如今各种自媒体野蛮生长,尤其是最近这几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各种涉及生活健康、老人保健、医学常识的内容火热起来。
朋友圈里的“医疗知识”也是时候该净化了。
一方面,对于医学知识、健康知识类自媒体,需要严格审查,必须由医疗专家、健康专家创办经营。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关注朋友圈,及时对伪科学进行辟谣。再一方面,要对随手一发进行治理,没有明确来源的,网友不应该转发。“保命指南”不能保命,朋友圈发布医疗知识应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