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7年09月29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切切虫鸣度中秋

发布时间:2017-09-29 08:42:32  

□赵大磊

农历八月,丰收的季节,每一棵庄稼的植株都像骨骼一样壮硕,每一粒粮食都贴近阳光的颜色,每一片叶子都飘散着泥土的芳香,每一阵风中都裹挟着喜悦的乡音。在一块块丰稔的土地面前,任何形容词都显得骨瘦如柴。

这个时候,各种昆虫也站在季节的尾巴梢上,它们从惊蛰出发,沿着二十四节气的河流,穿越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时空,最终在秋分时刻汇成宏大的交响曲。它们懂得,成熟意味着青春时代的结束,必须以豪放粗犷的姿态,把归程唱成一首温暖而起伏的歌谣。

白天在庄稼地里干活,听到最多的是“油子”的歌唱。“油子”又叫油葫芦、蝈蝈,这种全身黄绿大头长腿的昆虫,常常潜伏在豆叶深处,发出嘹亮旷远的叫声,一会“嚯嚯”,一会“唧唧”,短促而急切的音节,似乎从远古传来的劳作呼号。大人们在辽阔的黄纱帐里忙着掰玉米棒,小孩子在豆地跑来跑去,仔细地在豆棵上寻找着“油子”的踪迹。当看到它抱在豆叶上振动翅膀的身影时,便紧张地屏住呼吸,迈开步子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撒开手中的衣服猛地一扑,将它牢牢地罩在衣服下面。有时扑早了,它伸开大腿一跳就逃之夭夭了,再也寻觅不到踪影。

傍晚时分,纺织娘的鸣叫拉开乡村小夜曲的序幕。纺织娘有着优雅的体型,宽大的翅膀,纤细的长腿。当淡蓝色的炊烟开始在村庄上空缭绕之时,它的叫声便从院子里的南瓜棚上传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仿佛坐在庭院里的母亲,一手摇动纺车,一手扯着棉絮,将枯寂的乡村生活拉成生动的弧线。

直到把一轮月亮纺上东方的天空,蛐蛐也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如霜的月光下,加入到合唱的队伍中去。“蟋蟀在堂, 岁聿其莫。”这种在《诗经》中被称作“蟋蟀”的小虫子,有的行走在田野、树林、沟壑,有的趴伏在门台、窗户、墙根下,“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人们吃饭时,它们在脚边啼唱;人们睡觉时,它们在床头啼唱。上半阙小桥流水,下半阙雁鸣霜天,像一记捣衣的砧声推开孤寂的秋风,只叫得人心里生出一阵淡淡的凉薄,就连反刍的老牛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尤其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女人们都提前从地里回家,早早地做好晚饭,用印着碎花的围裙把饭食、月饼、苹果和石榴兜到打麦场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就着明晃晃的月光吃饭吃月饼,一边剥着黄澄澄的玉米棒,享受着人家淳美的天伦之乐。各种各样的虫子似乎也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纷纷围了过来,变换着不同的曲调和唱词,向人们讲述着美丽的传说和千年的岁月。悠长而旷远的鸣唱,似一阵一阵清凉的风,吹走了额头的汗珠,吹走沉重的劳累,吹走了酸楚的疼痛……月光下劳作的村民,仿佛青铜铸成的兵俑,在鼓声中翩翩起舞,向苍天和大地庄严地祈祷。丰饶的八月,家乡没有苦难,只有劳动的快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