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林
宁静 万春/摄
我所说的社戏,不是鲁迅笔下的《社戏》,也不是旧时宗教祭祀活动意义上的社戏,主要指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戏班子,也叫业余小剧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些刚翻身的农民,一边过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日子,一边追求城里人才能享受到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已经开始筹划新的娱乐方式,不再满足那些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看到的民间艺术,譬如:骑竹马、划旱船、耍狮子和舞龙灯等。
我们村是一个古老集镇,旧社会就有南头的竹马、北头的狮子这些民间艺术。据说,同是一个村的两个班子,有时也会斗得脸红脖子粗的。现在有人挑头组织业余剧团,又出现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有人喜欢豫剧,有人喜欢越调,争来争去,干脆各搞各的。就这样,南头成立了豫剧团,北头成立了越调剧团。
自从我们集镇上的业余剧团成立之后,周围的村庄也着魔似的纷纷效仿起来。一时间,小剧团遍地开花,几乎大点儿的村庄都有自己的戏班子。在我的印象里,以我居住的集镇为中心,辐射方圆二十里,至少活跃着十多个业余小剧团。在这些小剧团当中,有豫剧、曲剧、越调,也有二夹弦等地方剧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活跃在罗店、燕亭、门庄、和庄及楚铺一带的罗戏和卷戏(当地人叫罗卷戏,也有人叫老罗戏或老卷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可是,由于这个剧种比较古老,且又稀少,从事这方面的人才也越来越少,又加上后来的种种原因,这个剧种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还好,在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当中,这个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种总算又被保留下来了。
办剧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在那个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年代,不要说现代人所需的灯光、音响、舞美、布景等设备,就连最起码的服装、道具就成了问题。演现代戏(老百姓叫新戏)还好些,服装道具好解决,遇到演古装戏(老百姓叫老戏)麻烦就来了。老百姓不喜欢现代戏,偏爱看古装戏。因此,有些村通过关系,从县剧团里购置一些旧的服装道具。戏剧服装一般能配备五蟒(蟒袍)四靠(靠子,背后插四面小旗),这样的业余剧团在农村就算一流的了。
当年分布在民间的业余小剧团,虽然条件简陋、困难重重,但是,那个年代的农民精神状态好、有激情,积极性很高。在演出古装戏的同时,他们还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比如:《四女夸夫》《二子争父》《两个老婆夸媳妇》等。这些新编剧目在当时轰动很大,影响很广,起到了良好的教化作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这些业余小剧团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想来,那些勤劳、勇敢、憨厚的农民,在解放初期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居然做出令人敬慕的公益活动,不能不说他们的举动是一个伟大的善举!